据9月1日中工网报道,8月30日下午,由江苏省总工会副主席王爱平带领,省人社厅、省高院、12个地级市总工会的有关负责人一行,到淮安市观摩学习推广“一体化”调处经验。实现劳动争议调解庭、仲裁庭、巡回法庭“三庭对接”,建立调解、仲裁、诉讼“一体化”处理机制,是淮安市人社局、人民法院、总工会和经信委,主动融入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平安淮安建设的一次积极探索和创新之举。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的加快,社会层面的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各类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劳动关系领域,劳动者索要拖欠工资、加班工资、社会保险、经济补偿等的利益型劳动争议呈急剧上升之势,集体罢工、群体性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企业的发展。淮安的“一体化”调处,实现劳动争议调解庭、仲裁庭、巡回法庭“三庭对接”,让劳动争议调处不再难。
“一体化”处理机制,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了人民内部矛盾。“一体化”处理机制,形成以工会干部、专业法官、劳动保障专家、企业组织代表等多方主体参与的社会化队伍,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极大化解了人民内部矛盾,提高了社会的和谐度。
“一体化”处理机制,提高了劳动人事争议调处的工作效率,减少了调处资源的浪费。“一体化”处理机制,实现了调、裁、审“无缝衔接、提前对接”,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和认定尺度,既提升了调解成功率,也提高了行政和司法的公信度,从而使劳动争议得到及时调处解决,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有效避免了矛盾扩大或激化,减轻了社会维稳工作的压力。
“一体化”处理机制,减少了劳动者在不同机构之间的维权成本消耗。不少地方繁琐的劳动争议维权,让劳动者很受伤,于是不少人因担心耗不起精力、财力,要么放弃,要么转而采用极端甚至非法的维权方式。“一体化”处理机制则能大幅度降低劳动者维权成本,激发劳动者维权欲望,真正为劳动者构筑起牢固的劳动权益防护墙。
淮安的“一体化”处理机制,将行政资源、司法资源和工会资源有机整合,主动融入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中,是一种探索开拓创新之举,值得学习和推广。(钱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