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老毛老至老人的“史志”情

2023年09月15日

前不久,到澄合矿区看望80多岁的刘邦斗老人时,他正在撰写第6本著作,11万多字的澄合矿区史志《煤海拾贝》一书,现已基本完稿,年底可出版发行。

灰白的鬓发和那布满额头的皱纹,似乎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和他那不平凡的人生;他那和蔼可亲的面容,使人感到他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他思路敏锐,特别是讲述史料非常清晰,展现了他心胸开阔、知识渊博的学者风范……这是刘邦斗老人给我的第一印象。

刘老家中的家什用具都是跟随他几十年的“老革命”,特别显眼的是一台最“现代化”的电脑。陈旧的书柜里摆满了各种文献资料。打开吴晓煜编纂的《中国煤炭史志资料钩沉》,书中对刘老的著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澄合煤炭史话》记述了澄合地区煤炭开发利用的历史过程,引用资料丰富,文笔也很朴素。作者是一位老干部,他在困难情况下搜集煤炭史料多年,披阅数载,征引史籍,访问旧窑主,收集到清代煤窑文书契约18份,填补了该矿区历史的空白。”

刘邦斗老人1991年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后,他不是养尊赋闲,而是退而不休,笔耕不辍,专心致力于煤炭工业史志编撰与研究工作。为了完成澄合矿区煤炭史志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他自带干粮,背着水壶,翻山越岭,调查、了解、核实每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力争掌握第一手资料。有一次,他骑自行车刚到澄城县曹村东边的箭杆岭时,突然下起了大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周围没有任何避雨的地方,道路泥泞,自行车推不动,老人扛着自行车艰难困苦地行走在泥泞的道路上,全身衣服被雨淋的湿透,回到家后就病倒了。

在走访旧煤窑主家时更是困难重重,“碰钉子”、受气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他听说澄城县孟家村有一户姓张村民家中过去祖先开过小煤窑,留有办矿文约,他就骑自行车登门求证走访,主人回绝说没有,就离开家到地里干活去。刘老就跟随其后,边说边向地里走去。到地里后主人开始摘棉花,刘老也跟着人家边拾棉花边闲聊。他的行为感动了主人,回家翻出了保存多年的清代光绪年间出卖井份合同,刘老内心高兴万分,非常感激地付给了主人100元保管费用,并说定将资料复印后物归原主。

刘老退休20多年来,经常风里来雨里去,不畏寒暑,骑着自行车,深入到厂矿农村,跑遍了澄城、合阳两县百里矿区附近的尧头、曹村、浴子沟等几十个村镇,走访了40多位高龄老人,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骑坏了好几辆自行车,而他乐在其中,获得了许多难能可贵的第一手珍贵资料。特别是一批流散于民间、稀世罕见、鲜为人知的宝贵史料。清代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年间的办矿文约、合同等,有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2010年,为庆祝建局40周年,刘老编著了近17万多字的《战地黄花分外香》一书,澄合矿业公司总经理盛赞这位80多岁耄耋老人,“不顾眼花体弱,满怀豪情伏案操笔,充分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之情,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刘老精神焕发,涛涛不绝地向笔者讲述他“有志者,事竟成”的感人经历。一个小学毕业生跻身煤矿史志学者行列,其立志之恒、钻研之苦、笔耕之勤是可想而知的。更令人钦佩的在于,刘老是从60岁退休的那一天才踏上通向“学者殿堂”之路的……他不畏艰辛、老而弥坚的精神,不能不使人油然记起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千古绝句。 (校天奇)

上篇:荣耀与艰辛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2-09/04/13528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