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俯首甘为孺子牛

——记省劳模、韩城市金城办晨钟村党委副书记、村主任全中心

2023年09月15日

在韩城市金城办晨钟村,有这样一位群众一致称赞的基层好村长,他并不伟岸,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他并不张扬,却用自己扎实的工作作风在默默奉献;他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诺言,他就是韩城市金城办晨钟村党委副书记、村主任全中心。

全中心,男,1958年7月出生,大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现任韩城市金城办晨钟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

阅读他的履历,你不得不对他产生敬佩:1980年,22岁佩戴着军功章从部队回到村里进入党支部班子,组建了晨钟建筑公司,受命于危难之时将困难重重的焦化厂起死回生;1995年担任村委会主任,18年连选连任,硬是让一个改革开放初人均收入不足200元、集体家当不到3万元的“失地失业村”,创造了生产总值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000元的神话。30年来,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晨钟的发展上,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晨钟人民。

他所在的晨钟村地处韩城市新老城区结合部,全村共有九个村民小组,718户,2922口人,人均耕地不足0.2亩,是一个典型的城郊型农村。拥有陕西晨钟置业集团为龙头的17个村办企业,年产值2.7亿元,实现利税2500万元。全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省级文明村”、“省级小康村民自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挑重担让村里摆脱困境

全中心干事业有一股顽强不息的韧劲。他常说:“没有干不成的事,只有干不成事的人。”他进入支部班子后,先后负责农业、企业等工作,抓什么,什么红火。1982年,分工他负责村办企业工作,他大胆对村办企业管理方式进行了改革,充分调动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企业效益提高了两倍。1987年在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的情况下,他组建了晨钟建筑公司,短短两年使公司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打出了品牌,如今已成为韩塬建筑行业的一支劲旅。1989年村办企业焦化厂面临重重困难,31岁的全中心勇挑重担,出任厂长,开始全面整顿。对内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员工积极性;对外亲自出差疏通进货销售渠道。出差在外从不坐卧铺,饿了泡袋方便面,啃块干馍,晚上睡在小旅社。焦化厂6年,他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头发落了一大半,为村上创造了丰厚的利润。1995年他开始代理村委会主任,1997年高票当选。10多年,他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为己任,发展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并适时对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他担任副董事长、副总经理的晨钟置业公司2009年产值和经营收入1.5亿元,实现利税1500万元。企业安排了500多名群众就业,村民每年从企业分红328.8万元。近几年他按照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积极争取资金,组织群众铺路、修渠,发展以大棚蔬菜为主的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2009年他倡导在全村开展了全民创业年活动,评选表彰一批创业就业的先锋人物,大大推动了全村个体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村已有上规模的私营企业20多家,个体工商户231户,外出打工就业达556人,全年靠创业就业的纯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一上任便向村民郑重承诺:“不贪、不占、不卖”。不贪村集体一分钱,不占村集体一丝便宜,不卖村集体一寸土地。在他担任村干部的期间,他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并在各项工作和各个领域时刻发挥着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制定切合实际的制度和一碗水端平的公心,是当好村官的前提。”这是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担任村主任后,面对纷繁复杂的村务,他没有就事论事,而是思考着创新一个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事。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2000年制定了《晨钟村规范化管理章程》,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财务管理、土地承包、户口迁入、计划生育指标分配等一系列村级事务,有了明确的规定,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2006年他又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多年贯彻执行的实际,组织干部群众对章程进行了补充修订,形成了新的《晨钟村管理章程》。制定这项制度倾注了全中心多年的心血,制度的实施,规范了干部群众的行为,促进了晨钟和谐稳定发展,这一做法在韩城乡村进行了广泛推广。在农村工作中,财务管理一直是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他按要求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组账目,由村民代表定期审核,并按照村务公开制度定期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办实事让百姓真正受益

全中心干任何事情都把关注民生放在首位。“为官一任,要为晨钟留点啥。”这是他经常思考的一句话。全中心曾经无数次在心底里告诫自己:要好好珍惜上级领导和群众的信任,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干部群众对自己的期盼与厚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一方。一直以来,他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时时刻刻都将群众生活、生产和冷暖挂在心上,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他和两委会一班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急村民之所急,想村民之所想,为村民之所需,为村民办了一件件实事。1989年村上进行街面房建设,刚开始规定补助4000元,群众手头不宽裕,全中心从群众利益出发,在干部会上提出,既然是富民工程,为什么不能扩大补助。这一建议得到采纳,补助提高到1万元,全村一下子建起了300多套,户均达到一套,光租金不仅为村民人均带来上千元的收入,而且解决了村民的生活出路问题,形成了晨钟村的“农民保障工程”。他组织制定了“村民住宅小区实施办法”,在老城规划建设村民住宅新村,在新城规划建设高标准的单元式住宅楼,彻底改变村民的居住环境。目前已建成了3个环境优雅,设施一流的高档小区,共建楼房11栋,总面积60000平方米,安置了400多户群众。这些小区的建成使用不但使村民住的舒畅,而且大大增加了村民资产性收入。

俯首甘为孺子牛,全中心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

富裕后的晨钟人,对文化生活有了新的要求,他满足群众愿望,想方设法重视教育,开展体育活动。当主任不久,便对陵园小学进行了改造,增添新的教学设备,建立助学金制度,对考入大中专和“三好学生”进行奖励,累计发放奖金100余万元;在他倡导下,村上投资60余万元建设了科技文化苑,成为群众科技培训、文化娱乐的重要阵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后,他决定集体出资统一为村民办理。为了关心老年人生活,他制定实施了老年福利金制度,每月给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养老补助金。国家实行新型农保后,他号召各组出资补助,全体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同时他还在全村开展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活动,促进了邻里和谐;开展了全村参与的体育活动,活跃群众生活,增进了友谊;开展评优树模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成立老年协会自乐班和女子锣鼓队,重大节日进行表演,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立家长学校,聘请专家讲课,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他提议创办了《新晨钟》报,宣传党的政策,报道先进典型,提供科技知识,服务全体村民。目前,他正组织在全村开展“建设和谐新家园,树立晨钟新形象”活动,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了全村经济快速和谐发展。

甘做群众的一头老黄牛

心系家乡的经济建设,情系百姓的安居乐业,坦荡襟怀,无私无畏。对工作全中心鞠躬尽瘁,可由于一心扑在工作上,他无法照顾家人,多年来全家人支持他的工作,他是否亏欠家人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和全中心聊了起来。在全中心心里他一直亏欠家人。一是愧欠父亲。父亲病重的时候,他没有陪在老人身边直至父亲去世自己都没有好好尽尽做儿子的孝道,谈起父亲,全中心这刚毅的汉子眼里泛起泪光;第二愧欠女儿。女儿考上大学的时候自己作为父亲非常愧欠孩子,女儿在身边的时候自己就疏于照顾,考上大学后女儿一个人去西安,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孩子远离家人那是多么的希望父亲能陪伴自己走向新的环境,可全中心没有时间,村里还有好多事情比他送女儿上学重要。第三愧欠妻子。多年来自己只知道忙村里的工作,家里根本没有时间照料,家里所有的事情都只能留给妻子处理。结婚这些年来全中心没有陪妻子逛过一次商场。说到这些全中心有些苦笑,田记者你知道不,这些年来我们全家人没有出去旅游过一次,天伦之乐对于我全中心来说似乎还不是时候……

“这一生除了家人外,自己上不愧组织,下不愧群众,中不愧良心!”当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记者问到你这些年来有无怨言,全中心如是说。

为民辛苦为民忙,倾心为民民拥戴。全中心在带领村民发展经济的同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谋发展、促发展,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了全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鼓舞和激励全村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团结互助、顽强拼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走出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上级的肯定,先后被陕西省评为“军地两用人才”,渭南市授予“乡镇企业家”,并连续两届当选为渭南市人大代表、四届韩城市人大代表,荣获“韩城市劳动模范”“渭南市劳动模范”称号,今年更是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

全中心是一本无字书,一本厚重的书。言行是它朴实的文字,业绩是它精美的插图,一心为民是它鲜明的主题!我们有理由相信晨钟的明天一定会美好,村民的生活会更加幸福、安康! (田丁辉)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2/9/20120905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2-09/05/13533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