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9月5日中工网报道,8月30日,广州市荔湾区首个“异地务工人员图书漂流驿站”成立。据荔湾区总工会主席植文龙介绍,“图书漂流驿站”旨在将图书在各街道、社区、企业中“漂流”,鼓励缺书、买不起书、难得读书的异地务工人员读书,培养阅读的好习惯。接下来,“驿站”将在全区其他异地务工人员集居的街道社区、村、工业园区、企业中铺开建设,将图书分解到下一层漂流点,为更多异地务工人员提供阅读机会。
“图书漂流”是一段文明美丽的奇妙旅程,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再将其漂出手,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继续一段漂流书香。没有借书证,不需付押金,也没有借阅期限,这种好书共享方式,让“知识因传播而美丽”。“图书漂流”宛若中世纪的“漂流瓶”,给,人一种神秘感和浪漫情调,漂流的是一个梦,一种信念,正因为如此,“图书漂流”正逐渐成为城市里的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广州荔湾区设立“图书漂流驿站”,也许是秉承了城市“图书漂流”的一种理念吧。异地务工人员大多为农民工,他们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特殊群体,有着许多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独特特点,在城市中常常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他们在挥洒汗水的同时有着更多、更高的文化需求。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博导吴理财,针对农民工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有效融入城市社会,而不得不“漂浮”于城乡社会之间。这样一来,新生代农民工实际上处于一种“脱域”或者“离场”的生存状态。他们要么被现代化大工厂规训成为原子化的、没有情感的“生产机器”,要么在花天酒地的娱乐场所“消费”自己的青春和身体,要么孤独、落魄地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或“街角社会”……
农民工也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工会组织作为他们的“娘家人”,就要多关注并切实解决农民工的这一需求。广州荔湾区设立“图书漂流驿站”,体现了工会组织对农民工的关注。“图书漂流驿站”,让异地务工人员不再“漂浮”,给他们送来了可贵的精神食粮,开阔了文化视野,陶冶了思想情操,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工会的亲近感和向心力。我们期望更多的工会组织能创新工作思路,让各类“文化驿站”成为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异地务工人员的精神家园。 (钱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