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创新无处不在

——记省劳模、西部超导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师魏延干

2023年09月15日

“三十出头,中专文凭,一线工人。”初次见面,魏延干挑了这样三个词介绍自己。一开始,记者还不明白他的用意,交谈中了解到,他就职的西部超导公司是我国航空、生物医疗用特种钛合金材料的主要研发生产基地,新型产品是该公司研发和生产的重要特点。公司本科以上学历员工占总数60%以上,博士、硕士120余名。然而,就是这么个资历平平,学历不高的年轻小伙,在西部超导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锻造组组长的岗位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创新无处不在”的真理。

“要肯下功夫,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是魏延干经常激励自己的话。为弥补自身学历的不足,这位80后的技能型员工,经常利用业余时间钻研钛的基础知识和稀有金属材料锻造加工技术。但凡有机会去兄弟单位观摩他都积极争取,向科技人员请教和日积月累的学习最终让他成了全公司唯一可熟练操作1000吨、1600吨、4500吨3种快锻机组的主操作手。

“靠的就是韧劲儿。”同事们这样总结魏延干的经验:“除了坚持不懈的韧劲儿,注重细节是魏延干取得成功的又一关键。”据他的同事描述,在工作中,魏延干常在考虑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做这件事情。在生产过程中,钛合金的使用比例是飞机性能的重要标志,但钛合金变形抗力大、导热性差,锻造难度非常大。在公司为我国某型号飞机生产锻造钛合金棒材初期,因表面锻造开裂合格率不足30%,成品棒材的尺寸和弯曲度均无法满足交货要求,仅4个批次就使公司损失了数百万元。作为锻造的主操作手,魏延干与科技人员反复交流,大胆提出简化50%的操作程序,使锻造棒材合格率达到了100%,同时缩短锻造耗时60%,打通了公司钛合金棒材锻造生产的全部环节,迈出了成功生产的第一步。经过1年多的实践,他还采用“坯料扁方锻造”控制锻造速度的加工新方法,成功锻造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钛合金锻棒:单重超过3500千克的650毫米钛合金锻棒。奠定了公司在国内外航空用大规格钛合金棒材生产领域的优势竞争地位,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航空用关键材料的封锁。

就在记者发愁如何引导这个腼腆的小伙子多说点话的时候,不经意间谈起的一些专业名词,让他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学工程合作项目之一。经国家核准,西部超导公司作为我国参加ITER计划的一个主要单位,承担了提供铌钛超导线材的重任。”

在言谈中,记者无疑中在他工作笔记的扉页上看到一行刚毅的小字:“要以个人的创新带动民族的创新,为国增光。”尽管不善言辞,魏延干却在自己心里种下了一个宏大的愿景。

本报记者 刘楠

上篇:渭南“双千双万”活动促工会工作上台阶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2/10/20121011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2-10/11/13625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