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十年风雨路 一朝彩虹出

——写在陕化节能减排技改项目投料试车之际

2023年09月15日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10月18日从陕煤化集团陕西陕化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化公司”)传来喜讯:陕化节能减排技改项目第一套合成氨系统气化炉一次投料试车成功!

“这是承载陕化多年的梦想,注定要浓墨重彩地载入企业发展的史册。”陕化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根锁难掩心中的激动与喜悦,不免回眸过去10年走过的不平坦道路,难忘岁月历历在目。

真抓实干保生存

2002年10月,张根锁被上级组织任命为陕西华山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陕化公司前身)董事长、总经理。新领导班子上任之初,企业处境非常困难,生产原料供应告急,生产不能正常运行;管理存在漏洞,人心涣散,新来的大学生不辞而别;资金严重短缺,外欠货款1.5亿元,职工工资按70%发放;连续6年经营亏损,仅2002年当年亏损额近1亿元。

这是一副多么沉重的担子。面对风雨中摇摇欲坠的企业,陕化怎么生存、怎么发展?路在何方?无奈的员工家属将救命稻草交给了新班子,目光齐刷刷地看着刚接过帅印的张根锁。

“如果再不创新,再没有新思路,必将是死路一条。”在全体中层领导干部大会上,张根锁郑重发表了“施政纲领”:现有的工作作风要变,管理模式要变,明确提出了“树立信心,迎接挑战,确保生存,实现发展”的方针目标,确定了“改变作风,真抓实干,打破常规,管理创新”的工作要求,大刀阔斧地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从机关小车管理入手。以前公司领导较多,12辆小车管理松散,每年车辆费用高达70多万元。张根锁痛下决心,将12辆小车全部用于原料欠款顶帐处理,重新购置6辆公车,车辆维修费用大幅度减少。

其次理顺干部管理,整顿干部作风。原来中层领导干部层次和数量较多,能上不能下,管理程序混乱,推诿扯皮现象严重。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破陈旧方式,废除干部终身制,首次实行干部末位淘汰和轮岗换位,对违反纪律的干部就地免职;对在人、财、物、产、供、销等主要管理岗位任职3—5年的中层干部实行轮岗换位。

再次合理精简机构分流人员。整顿理顺机构设置,重新定编定员,撤并职能处室,实行一室一长,落实责任;减少机关人数,清退部分民工,将机关富余人员分流到生产一线岗位。

同时加强规范内部管理。以前采取剥离、承包、租赁等形式成立了13个经济实体。为了堵住管理漏洞,新班子排除干扰,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地毯式审查审计。对查出的问题,是产品的原因就调整产品结构,是项目问题的就撤换项目,是领导原因的就坚决换人,有效减少管理漏洞,杜绝国有资产流失。

仅仅过了几个月,陕化公司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生产满负荷运行,产量纪录连连刷新,成本消耗不断降低;企业亏损势头逐渐遏止,资金状况初步好转,外欠货款陆续偿还;职工工资恢复到了100%,精神面貌涣然一新,工作积极性高涨。到了2003年,竟减亏4000万元。

企业翻身了,干部员工看到了企业的希望。2003年的一天,张根锁突然收到了一封署名为“张照”的来信。“张照”以一位普通职工的身份,表达了对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信任和期望,并随信寄来了他的加班工资200元现金,愿意奉献给企业购买原料。

“有了这样的职工,我们就不会被困难压倒,企业一定能够发展。面对他们,我只能勇往直前,义无返顾,带领大家好好干,决不辜负职工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张根锁动情地说。

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赵正永(右一)到陕化检查指导工作

改革创新谋发展

但改革的阵痛远未结束,也许刚刚开始。

由于多年经营困难,陕化员工的收入较低,工资分配体制一直沿用大锅饭形式,也是改革最难突破的堡垒。

再难也要改革。2004年4月,陕化工资分配改革方案刚一出台,果然引起了“地震”,部分员工持反对意见,甚至采取群体性到办公楼闹事的过激行为。

“先让员工回去上班,维护正常工作秩序,我马上启程返回给他们当面解释。”正在外地出差的张根锁获悉后在电话里果断地说。员工有意见和建议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既然大家对工资改革有意见,我们只好暂缓执行。

“开始时非常艰难,改革的阻力很大。干部员工经常堵到我的办公室甚至家门口,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找我。上任前我的体重163斤,仅过了3个月就下降到130斤,头发一根一根地掉,晚上连续失眠。”张根锁说,有一阵子他甚至产生了不想干的念头。

被困难吓倒不是张根锁的性格。这位在农村吃苦长大的西北汉子,骨子里透着一股倔劲,胸臆间颇有几分“腊梅要引万花开”的气度和慷慨。从1979年3月到陕化工作,先后担任技术员、车间副主任、主任、生产科长、厂长助理、副总经理,摸爬滚打20多年,张根锁对企业状况了如指掌,对员工怀有深厚感情,也养成了一种敢想敢干、雷厉风行、求真务实、说一不二的工作作风。正是这种对企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他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呕心沥血,带领企业一步步走出困境。

“当前制约我们发展的主要问题还是体制改革推进缓慢,举步维艰,一些部门职责不清,人员偏多,推委扯皮时有发生,人浮于事依然存在,根本原因还是观念落后陈旧,思想不够解放。”在2005年3月9日陕化公司召开的一届九次职代会上,张根锁一针见血地说,迫切要提倡一个中心(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强化一个理念(敬业奉献,扎实肯干,有所作为),转变一种观念(企业靠员工发展,员工靠企业生存),培养一种作风(跟着程序走,照着标准干,说干就干,干就干好,雷厉风行)。

张根锁和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抓住稳定生产和技术改造这个牛鼻子,才能确保企业生存发展。2004年6月,在员工集资的情况下,陕化公司投资1200万元的合成氨联产甲醇3万吨/年项目投产,当年生产甲醇(精醇)8132吨,实现销售收入1789万元。第2年就还清了员工集资款;5月,与陕西江友建材有限公司联手实施磷石膏加工再利用项目,以磷石膏为原料制作水泥添加剂等磷石膏产品,使工业废料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2月中旬,分别与两家民营企业西安农大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盛农公司合资合作的5万吨三元素复合肥和10万吨专用肥项目,相继竣工投产。

“这是我们引入民营机制迈出的第一步。与民营资本携手合作,除调整产品结构、壮大企业规模外,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树立‘别人投资我们服务,别人办厂我们管理,别人赚钱我们发展’的理念”。张根锁说。

2004年,陕化公司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一举扭亏为盈。实现销售收入71207万元,利润1147万元,比上年增盈6000多万元,成功遏止了连续6年多的亏损势头。2005年又实现利润1085万元。

初次尝到盈利甜头的陕化公司,2005年又拿出有限的资金实施造气吹风气回收工程,不但缓解蒸汽供应紧张压力,新增效益1600万元,而且有利于生产操作,减少了环境污染;考虑到云南磷矿供应越来越紧,杂矿对磷酸二铵生产影响较大,新上10万吨磷酸一铵项目。这两个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在4月份同时动工,分别于10月和年底竣工投产,产出合格产品,实现一次开车成功。

甲醇制取低碳烯烃(MTO)是以煤替代石油生产乙烯、丙烯等产品的核心技术。2005年,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拟实施工业化试验,几经周折也确定不下来地址。经过深思熟虑,张根锁果断向他们伸出橄榄枝。甲醇供应方便、技术人才力量雄厚、公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完善、气候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的陕化公司,受到投资方的青睐,最终落户陕化厂区一隅。2005年11月建成了世界首套MTO工业化试验装置,陕化公司在人力技术、生产原料、场地设施、项目施工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就是这次合作,就是这个小小的试验装置,后来才诞生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MTO工业技术、新一代甲醇制烯烃(DMTO—Ⅱ)工业技术、高混合碳四催化裂解制丙烯技术、对二甲苯(PX)技术等,成为了陕煤化集团科技创新的“试验田”,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各级领导和专家纷至沓来考察调研。

陕化公司领导合影

陕化节能减排技改项目开工奠基仪式现场

二次创业正当时

陕化公司曾是陕西“三大氮”之一。但建厂时间早,工艺技术落后,存在先天不足。虽然近年来不断技术攻关、修旧利废,实施扩建改造。但在张根锁看来,这仅仅是企业生存的第一步。“化肥生产不改变原料路线,不摆脱对无烟煤的依赖,就只能是小打小闹,终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2006年12月起,国内化肥市场全面放开,行业整合加剧,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压力和风险前所未有。陕化公司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然而,资金成了最大的绊脚石。多年亏损的陕化公司虽然积累了人才、技术等优势,但生产经营困难,员工能吃饱饭都不容易,哪还有巨额资金新建项目、转型升级?

2005年11月,陕化公司加入陕西省最大的煤炭企业——陕西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6月30日,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陕化公司正式成为其中的一员,拉开了陕化二次创业的序幕。

刚组建成立的陕煤化集团加快对所属化工企业资源整合和改造,尽快建设一批以煤为原料的化工项目,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对我们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也是背水一战、走出困境的迫切选择。一定要抓住陕煤化集团‘以煤炭为主体,煤化工为主导,多元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资金,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实施肥化并举,把主业做精、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张根锁信心十足地说。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陕化公司在稳定化肥生产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只争朝夕,迅速选择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化工项目并加快建设。2007年3月,在陕煤化集团的大力支持下,陕化组建陕西比迪欧化工有限公司,启动3万吨/年1,4—丁二醇项目,仅仅20个月就建成投产,成为陕煤化集团第一个竣工的新建化工项目,产品填补了陕西省内空白。

1,4—丁二醇项目2009年9月满负荷运行以来,产品质量稳定,市场销售走俏。2011年生产1,4—丁二醇3.21万吨,仅此一项销售收入5.74亿元,实现利润1.25亿元,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8年10月15日,陕化东侧秦岭北麓的荒滩地锣鼓喧天,礼炮齐鸣,热闹非凡,陕化节能减排技改项目隆重奠基。该项目总概算53.21亿元,占地面积1500余亩,建设内容包括两套30万吨/年合成氨、配套100万吨/年尿素(新建52万吨/年,老尿素系统改造后达到48万吨/年)生产装置及配套辅助工程等。

该项目由陕煤化集团出资设立的陕西陕化煤化工有限公司建设,利用陕煤化集团内部丰富的烟煤资源,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工艺技术,又兼顾陕化老装置改造升级。这个项目凝聚着陕煤化集团领导班子的殷切期望,同样也寄托着陕化公司万余名职工家属的热切期盼。

2009年7月,陕化节能减排技改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以来,陕化人秉承“建设精品工程,打造一流企业”的理念,发扬精诚团结、雷厉风行、顽强拼搏的优良传统,把责任当成职业习惯,把工地当作人生舞台,斗酷暑,战严寒,抢工期,抓进度,紧锣密鼓推进项目建设。

如今,一座现代化的化工装置拔地而起。2011年12月8日,1#锅炉先期建成投入运行;今年5月24日,陕化老尿素装置节能增产改造工程投料开车并生产出尿素产品;7月,第一套合成氨系统设备安装基本竣工,转入试车阶段,10月中旬具备投料条件;第二套合成氨系统及尿素装置抓紧施工,预计年底竣工。

整个项目建成投产后,运行40多年的陕化老合成氨装置将被淘汰。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26亿元、利润3.5亿元,节约标准煤6.0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61.3吨、工业污水排放263.8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1372吨,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十分显著。

可以断言,若不加入陕煤化集团,没有这些新项目的支撑,陕化将根本无法生存下去。这是陕化公司上下的共识。

2012年10月6日,当人们还沉浸在中秋国庆节假日的喜庆氛围中当时,陕煤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华炜轻车简从来到了陕化,当他听说陕化节能减排技改项目即将投料试车,看到陕化节能减排技改项目轰轰烈烈的建设现场时,感慨地说,陕化的工艺改造选择是正确的。希望你们发挥陕化创新意识强、规模大、消化能力强的优势,规范管理,使管理水平更上层楼!在谈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时,华董事长说,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市场风向,做好经济分析;要根据市场去思考去研究,怎么能使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树立信心,保持旺盛的员工精神状态,共谋企业发展!

陕西省省长赵正永、副省长卢勤俭、省委省政府、渭南市委市政府等各有关部门领导先后到陕化节能减排技改项目和比迪欧二期项目现场检查指导,这些都给了陕化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员工极大的鼓舞。

以人为本促和谐

“人生处处是考场,人生事事皆考题。我希望大家用感恩心做人,用责任心做事,努力工作,快乐生活,做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在今年7月陕化公司举行的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和组工干部培训班上,张根锁授课时的一番话,激起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结合自己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管理积累的丰富经验,围绕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培养,张根锁作了精彩演讲。

从基层一步步走过来的张根锁,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办公室,在家里,还是在出差途中,再忙他都不忘捧着书籍在阅读、在思索。几乎每次中干大会上,他都能引经据典,畅谈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管理企业、如何做好领导、如何增强责任心等等。

在张根锁看来,企业文化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动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员工,用鲜明的企业精神凝聚员工,用远大的奋斗目标激励员工。

作为建厂40多年的老企业,陕化公司坚持“创新、敬业、诚信、和谐”的企业宗旨,逐渐形成了陕化人不屈不挠、爱岗敬业、团结奉献的企业文化,彰显了不畏艰难、挑战自我的创业精神;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拼博精神;顾全大局,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广大领导干部身在陕化、情系陕化、扎根陕化、奉献陕化,在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陕煤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华炜(左二)在陕化公司调研

节能减排技改项目建设及试车以来,干部员工放弃节假日和周末休息,坚持“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连续作战。中秋国庆节期间,就在人们享受假日休闲的时候,项目开车现场却热火朝天,涉及项目建设及试开车的干部员工放弃休息,奋战在试开车一线。项目投产前,陕化老合成氨装置在过渡期内还要维持生产,人员兼顾两头,显得异常紧张。以燕鸿文为总经理的煤化工公司克服困难,勇挑重担,生产一线员工三班两倒,技术人员每天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奋战在第一线;公司领导及中层干部有时还没忙完化肥厂生产,又投入到项目试车,连续几天几夜不回家;为节约宝贵时间,每天的开车例会都在下午下班前召开,常常开完会就晚上7、8点了,送来的盒饭早已冰凉。有时边吃饭还在边讨论技术整改方案,有时饭还没吃完,就奔赴现场处理情况。

9月中旬,气化工段进入开车前冲刺阶段,气密试验、氧管吹扫、联锁调试、煤浆流量标定等接踵而至,煤化工公司气化车间主任谢树林连续10多天吃住在现场。由于连日奔波劳累,咳嗽发烧、感冒腹泻一起袭来,沙哑的嗓子几乎说不出话来,豆大的汗珠顺着憔悴的面庞流下来。这个人称“犟牛”的壮汉实在撑不住了,利用晚上到医院去打点滴。刚把吊针扎上,又到了车间开会时间,他就提着吊瓶匆匆赶回办公室,边挂吊瓶、边吃饭,组织技术人员边开会,商讨解决当天试车遇到的问题,安排次日的工作。连续11天日日如此。

2008年的春节,对于陕化人来说非同寻常。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南方地区遭遇多年不遇的雪灾,陕化公司复肥厂从云、贵、川发运来的磷矿石冻结严重,卸矿顾不过来,积压的车皮排起了长队,若不能及时排空,将威胁当地铁路系统正常车皮调运,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陕化公司领导班子果断决定,调集机关以及所属分公司干部员工支援卸矿!四、五百人组成卸矿突击队,利用业余时间轮番作战,不分昼夜,风雪无阻,一拨干完又上一拨,卸完矿后稍作休息继续上班。面对坚如磐石的磷矿石,他们用铁锨铲,用铁镐砸,用风镐打,任凭矿石飞溅全身,任凭胳膊被震得麻木疼痛,任凭双手磨出了血泡,坚硬的矿石一点一点地剥离下来,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

连续数日的高强度体力作业,许多员工疲惫不堪,眼睛里充满了血丝;有的员工几天几夜没回家;有的病倒了,吃点药继续上;有的家距厂里4、5公里,晚上接到任务徒步赶到。

从1月16日(腊月初九)开始到2月16日(正月初十),卸矿突击队没有喊苦叫累,没有任何条件和怨言,昼夜不停抢卸磷矿石1200节车皮计7.2万吨。西安铁路局领导闻讯后亲临卸矿现场,被陕化员工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

“这就是可爱、可敬的陕化人。在企业举步维艰工资不能全额发放时,他们毫无怨言;在化肥市场萧条企业经营困难时,他们咬牙坚持;在原料到货积压无法及时卸车时,他们挺身而出;在项目建设紧张施工加班加点时,他们乐于奉献。”张根锁激动地说。

员工为陕化奉献,企业为员工解难。陕化公司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年年涨工资,职工收入稳步增长;新建住宅楼20多幢,1000多户员工喜迁新居;随着在项目现场上班的员工越来越多,公司及时购买了4辆公交大巴车,按时接送员工上下班。设立员工食堂,免费供应午餐;今年8月,职工培训中心封顶,这座陕化人梦寐以求的集培训、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场馆,年底将投入使用。

目前,陕化公司政通人和,员工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精神面貌涣然一新,企业呈现团结和谐、健康的发展氛围。

扬帆远航看明日

今年3月27日,总投资26.3亿元的陕化比迪欧公司10万吨/年1,4—丁二醇及下游产品项目开工建设,包括10万吨1,4—丁二醇、24万吨甲醛、4.6万吨聚四氢呋喃和1万吨γ—丁内酯生产装置及其配套工程。

该项目是陕化比迪欧公司二期扩建工程,更是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实现产品多元化,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战略选择。“十二五”期间,陕化还将规划一批煤化工(氮肥、合成气下游产品等)、磷化工和精细化工系列产品项目,加快发展基本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学品产业,加强纵深加工和横向联合,以此为基础带动其它产业。

到2015年,陕化将实现“1418”工程目标,即尿素产能100万吨,化工产能40万吨,销售收入将突破100亿元,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8万元。将成为煤化工、磷化工和精细化工三足鼎立的大型化工生产基地,“主业做精、产业做大、企业做强”的宏伟蓝图将变成现实。

十年岁月,十年拼搏,十年腾飞,十年辉煌。在陕化人心里,这些都成为过去,以张根锁为首的陕化领导班子正思索、谋划着未来如何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迎来陕化更加灿烂的明天! (李军 王红周)

陕化煤化工公司员工在节能减排技改项目生产现场进行设备气密试验

陕化煤化工公司员工在节能减排技改项目生产现场组织试开车“三查四定”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2/10/20121023M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2-10/23/13670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