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给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本报开展了“喜迎十八大·记者走基层”为主题的采访活动。走基层,就是走近职工群众,去深入他们的生产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基层职工群众的生存状态,体会他们的冷暖诉求;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走基层,我们体味的是新闻沃土的富饶和赤子情怀的激荡,更是媒体职责和社会责任的真正回归。
本报记者兵分几路,走企业、进厂矿、入班组和车间,看变化、访民生,现场与职工亲切交谈。了解来自基层最真实的声音。希望通过我们手中的笔把发现的问题、看到的变化真实地展现出来。把基层广大职工所蕴藏的真情大爱及在本职岗位中艰苦耕耘的快乐和价值深刻地挖掘出来。让
他们立足岗位、争创一流的奉献精神鼓舞广大职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建功立业。
走近地铁建设工地的年轻人
——西安地铁一号线车站设备安装工程5标段项目部见闻
10月19日下午14时左右,西安的天气不太晴朗,阴霾的空气中仍有阴风吹过,深秋的凉意已写在开始飘落的黄叶上。车水马龙的金华路十字,依然繁忙地转个不停。时而拥堵的车流告诉人们前方正在紧张地施工。西安地铁一号线通化门车站就坐落在繁华的金花路十字旁。
通化门车站是西安地铁一号线与三号线的换乘战,与已运行的二号线北大街站一样,都是大站,记者从地面的施工现场却看不出大在哪里?承担通化门车站设备安装工程的中铁一局建安公司工会的老冯告诉记者,在繁华地段施工要求一般都很严,加之周围拆迁遗留问题多,开的口子不会太大,5标段项目部包括通化门站、康复路站、朝阳门站三个地铁站,目前只有通化门站这个进出口,所有的人员和设备都必须从这儿进入施工现场。
正准备进入车站内,项目经理赵战峰赶来了。他这几天有点揪心,西安市为了缓堵,要求施工单位尽量拆除一些地面设施,他们项目部的职工食堂、农民工宿舍等都被拆掉了,会议室也马上面临拆除。拆了,就得找新地方。他们与对面一家企业联系,把食堂、部分职工宿舍搬到了人家的院子,再搬其他东西,已没有了地方,他正为找地方发愁呢。
戴上安全帽,记者从踩上去感觉很结实的临时“铁梯”向地铁站走去,身旁的天井就是设备和材料的“出入口”,出出进进都要凭借升降机。走完足有三层楼高的“铁梯”,便来到地下负一层——地铁站公共区。裸露的水泥墙、刚装上的铝合金框、各种交织的管线管道,还有堆积有序的材料、水泥。这一切都在述说:“这儿的主体工程已结束,正进入最后繁忙的安装装修阶段。”
进入地下负二层,明显感觉到很压抑,连空气也不那么流通,灯光也显得不太亮。赵战峰将介绍的任务交给了总工程师李立。一个白白净净书生面孔的年轻人站在了大家的面前,记者在心中感叹:负责这么复杂施工技术的竟是这么年轻的人?好像看出了记者的疑问,赵战峰颇感自豪地说:“李立今年刚30岁,已从事地铁施工8年了,在深圳、上海地铁和西安二号线都干过,积累了丰富的风、水、电等专业知识以及现场管理、指挥、调动、安排的综合能力。”
地铁的施工环境和条件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几乎所有的工地当安装进场时,主体结构并未完工清场,作业面小,而且形成多种工种交叉施工,人行通道和材料进出往往成为首要要解决的问题。在通化门车站施工中,在只有一个通道的前提下,李立因地制宜铺路设梯搭架,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了材料进场和施工人员的出入问题,然后组织人员编制施工方案。工作中,他时刻以青春活泼的朝气感染着周围的人。
被经理夸奖,李立有点不好意思。在负二层的电气设备间,他谦逊地说:“我们的电气专业工程师苗国祥跟我同岁,让他介绍吧!”指着用木板封起来的电气设备,苗国祥说:“现在的排风系统正在安装,里面的灰尘太大,用木板封起来,是为了保护设备。”
在看过安装好的空调设备,我们朝地下负三层走去,大家的话题突然转移到谈恋爱上。就拿苗国祥来说,小伙子为人正直诚实,精通电气专业,是业务上的尖子,但至今没有合适的对象。这是施工企业大多数青年面临的一个难题。他们经常施工在外,接触到异性朋友倒不难,但发展到谈婚论嫁就难了。工作不固定,何处安家?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小苗曾经谈过两个对象,都未成功,其中一个是因为他连续二次加班违约,女朋友打手机又打不通(地下无信号),最终分手了
来到地下负三层,灯光比上面两层亮了许多。赵战峰说:“这里就是将来的站台厅,离地面十五六米。”几名戴着安全帽和大口罩的工人正在裁板子做通风管道。看着那材料像木板,其实不是木板,是一种新型材料,比木板轻、耐用,还有一层像锡纸一样的光洁面,做出的管道既结实耐用又美观大方。这样的新型材料被广泛地使用在西安地铁的建设中。这个工序是劳务工班长柳刚刚带领大家干的。柳刚刚今年三十出头,西安人,跟随中铁一局建安公司已干了11年的工程,是一名电气技师。他工作认真细致,讲求唯实唯美,为了严格执行工艺标准,他把工艺流程贴在大家的旁边。他对记者说:“要干就干好,我们是给自己干活,因为这地铁是西安人的!”
在通化门车站安装施工现场,记者发现每一个工序上都有工艺流程图,哪怕是临时性工作,也要弄个木板写上工艺流程。赵经理说:“后期安装装修阶段,交叉施工、换工种现象频繁,有时把人都搞晕了,这样做,每一名施工人员就会明白每一次所从事工种、工序的要求,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差错和失误。”目前,他们的这种做法已被推广到西安地铁其他项目部。
赵战峰领导的团队共19人,大多是“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仅31岁,他自己也不过40岁。从事地铁建设8年来,在赵战峰的带领下,这支年轻的队伍在为公司创造丰厚利润的同时,也为企业捧回了23个省市级文明工地大奖。但作为专业的地铁设备安装队伍,就意味着不断地以施工点为家而四处流动。记者不禁在想:在过不长时间,在即将交付运营的西安二号线地铁站里,谁还能从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听到他们曾经的欢笑和哀叹,谁又能体会到这里曾经洋溢的青春气息?
站在地下火热的施工现场,面对这群年轻的地铁建设者,记者的思绪难以静止:无论是老一代铁路建设者还是新一代地铁建设者,他们选择这项工作就意味着“漂泊”。前者是随着“铁路”的修建和延伸而漂泊,后者是随着“地铁”的中标而“漂泊”,不同的是从地面改到了地下。在漂泊中,中铁一局有一种传统在始终贯穿,那是“吃苦奉献”;现在,有一种精神在延续,那就是“青春无悔”!本报记者 阎冬项目部组织的应急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