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压力容器的“胸透师”

2023年09月15日

十月,西安的天气渐渐凉了起来,清晨8点,兵器工业西北压力容器监测站检测一室工人李建利像往常一样和同事们前往西安华山液化气站,储气罐的检测工作步入最后冲刺阶段,所有技术人员都打起十二分精神,为这次的检测工作划下一个完美的句号。

然而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虽然头顶有棚子,凛冽的寒风夹杂着星星点点的雨水打在身上,技术负责人崔省安领着二室主任魏波、龚钧、谈治平、史晋宁、董联涛、李建利等人来到作业地点,崔省安忍不住打了个冷颤。看着眼前这7个100立方米的大型储气罐,4个小罐,他心里充斥着浓浓的满足感,这些“病号”在自己和同事们的精心检测下,结果越来越清晰。

像往常一样,检测人员们迅速爬上高驾台,魏波和龚钧从储气罐的人孔处爬入罐中,冲鼻的恶臭味仍让两人忍不住皱了皱眉头,踩在黏滑的油泥上,他们开始了手上的工作。打磨测厚、做磁粉、布片子……同样的工作在这个罐子里已经做了不下100次,他们仍小心翼翼地做好每一个步骤,“我们的工作原理就跟医院里胸透室的工作原理一样的,只不过在医院医生是给人检查身体,我们是检测压力容器。”崔省安笑着说,时间在一点点流逝,罐内的温度渐渐上升,原本就稀薄的氧气越来越稀少,中午12点,钻出罐子的魏波身上沾满了黏腻的黑色油泥,汗水顺着脸颊缓缓流下,一股股冷风吹在身上,他下意识的环了下手臂,将身上的油泥擦拭干净,越发觉得冷。为了让自己尽快暖和起来,李建利快步走到小卖部,买了一小瓶二锅头,喝了一小口,身子渐渐暖和起来,回到高架台,席地而坐,顺手拿起手边的盒饭,就这么原地边吃饭边休息。

技术人员董联涛回忆说,这次的检测工作已进行了近40天,近百个安全阀,外加管道的检验,工作量非常大。检测液化气站既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高强度的体力活,由于液化站是六年检测一次,螺栓已经生锈,装卸非常困难,图上防锈剂后还要用大锤往开砸,而且大家刚从河南、湖北回来,还没来得及休整就又投入到该站的检测之中,显得疲惫。由于罐内锈迹斑斑,底部油泥满布,散发着恶臭的有害气体,清扫罐体内残渣既危险又脏。监测站站长李瑞君是第一个下罐子的人,当他清扫完一个罐体,满身泥污、费劲地爬上来后,职工们深受鼓舞。

休息了一会,所有人又回到高架台上,继续着检测工作,他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视线中,这样的工作环境是全站29名检测工作人员每天都在经历的。

检测站29名职工没有一名不深入在一线,就连站里的司机在工期较紧工作繁忙时都要调到一线。这是一个一年365天日日忙碌的工作团体,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团队,这里的工作人员不在检测中,就在去检测的路上,这就是监测站人的真实写照。

本报记者 杨琳

上篇:保电巡线记
下篇:管理的惰性与创新的持续性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2/10/20121026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2-10/26/13680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