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崖车站位于海拔1302米的秦岭北麓顶端,地势险要,人烟稀少。这个隐匿在秦岭当中的四等小站,虽然小,却颇有名气。1956年,伴随着一声巨响,300多吨炸药崩山裂石建成了青石崖站,它也是宝成线上海拔最高、坡度最大、曲线半径最小的车站。车站建成后,刘少奇、贺龙、聂荣臻、邓小平等多位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此驻足。
1988年、2001年、2004年,《陕西工人报》三名记者曾先后登上青石崖这个隐匿于秦岭中的四等小站。在感慨职工工作、生活环境艰苦的同时,也将他们勤劳、顽强的精神通过《陕西工人报》传递给了广大读者。
2012年10月,本报记者带着一份崇敬,四访青石崖,用全新的角度去记录这个山中小站的新时代变革。
再走旧时路
“前往青石崖的路有三条,火车、钻洞、爬山。火车只有清晨一趟,下雨路滑,为了安全还是钻山洞吧。”跟随着青石崖车站站长刘思成,记者坐上了由宝鸡开往秦岭的大巴。刘思成今年32岁,调往青石崖刚两年。一路上这个32岁的男子聊青石崖聊房价也聊“十八大”,骨子里透着一种与之年龄不相称的活力。
从宝鸡出发,沿着雨雾中的盘山路上行一个多小时,便到了青峪口,刘思成打开铁道边的防护围栏带着记者向山中走去。
由于青石崖没有客运业务,每天经过的列车虽多,却只有一列通勤车停靠,早上7点从宝鸡出发,下午五点返回。为了保障职工的安全,除非紧急情况,否则不允许职工以乘坐火车之外的方式上下班。
从青峪口到青石崖要穿过五个隧道,长的有五百多米,隧道内没有照明,十分寂静,只能靠着手电筒微弱的光,踏着枕木前行。初冬的秦岭寒意已浓,隧道内湿冷的风,让人瑟瑟发抖。隧道之外,风景却十分美丽,云雾在山间流动,令人心旷神怡。
直到穿出最后一个隧道,狭窄的道路才突然开阔,一座小巧美丽的车站出现在眼前——青石崖到了。
重看青石崖
青石崖车站的主体是一座米黄色的二层小楼,控制室和职工们的宿舍在一楼,二楼则是活动室与办公室。
车站有一间资料室,里面陈列着青石崖车站的一些资料与奖状,其中有一张照片记载了车站最初的面貌,一排悬崖边的平房,便是职工的宿舍。
“当时很危险,窗外就是悬崖,人看着都怪不舒服的,后来改造时将这排屋子拆掉,平整好,改造成了一片菜园。”车站副站长沈磊回忆。
硬件设施是上级部门修建的,但要想让职工们生活更好,许多“软件”却得靠职工们自己想办法。就拿菜园来说,由于山区都是岩石没有裸露在外的泥土,职工们便从宝鸡背着一袋袋的泥土来到车站,播种,收获。然而小面积的种植再加上山中漫长的冬季,菜园的蔬菜根本满足不了职工的需求,只能依靠职工休假返回时从宝鸡带菜上山。
“你看我们有个小秤,每次做饭前都要把菜称一称,然后将这一顿的饭钱平摊到每个职工身上。谁吃多少就交多少钱。”这种“成本灶”的运作方式一直被很多山区小站所采用,在非盈利的前提下保证了最大的公平性。
夏日的山中凉爽宜人,可到了冬天却十分难熬,吃水难的问题更是凸显出来。
青石崖诸多改造环节中最新的一项改造是为小站加装了净水器,外人只当净水器接在自来水管上,其实它的水源来自遥远的一处山泉。泉水看起来清澈,卫生却令人担忧,在加装净水器之前,水管中经常会流出许多异物。职工一壶水烧开了才发现里面“炖着”几只蝌蚪。还有一年水管堵塞,清理时竟取出四只青蛙。
即便是这样的水源也不稳定,寒冬会冻住山中的一切,包括水管。
“最开始水管冻住了我们就化雪水喝,后来发现了一处流淌的泉水,终年不绝,上冻后就从那里接水。”沈磊带着记者参观取水的地方,水流极细,灌满职工们提水用的50斤大桶需要2个多小时。接满两桶后沈磊便会用扁担挑回站上,时间久了制服上的肩章都已磨破。“大家都锻炼出来了,女职工都可以一手一桶,走在雪地里稳稳的。”沈磊说。
国庆节一过,青石崖车站便烧起了暖气,控制室内十分温暖。控制台前的一把旧椅子不知使用了多少年,坐垫已经失去了弹性,一屁股坐下仿佛坐在两根木梁上,硌得人屁股疼。职工们打趣说,椅子没人换,不过坐着这个,上夜班不瞌睡。
采访中职工们普遍对青石崖目前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但也都感慨业余生活匮乏,大家期望能为青石崖接上宽带,这样段里给配的电脑便不会成了摆设。
巧遇青石崖“换装”
宝成铁路是单线行车,当两列火车相会时,需要在青石崖这样的车站内会车,整个过程由工作人员通过控制台来指挥。
采访期间,巧遇更换设备,将之前使用的手动机械指挥台,换成电子控制台和液晶显示器,操作只需轻点鼠标即可完成。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