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警惕地方产业政策成为计划经济变种

2023年09月17日

曾经热浪滚滚的光伏产业在2012年掉进了冰窟窿。国外投资机构美心集团最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在中国最大的10家太阳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债务累计达到175亿美元,表明整个行业已接近破产边缘。而中国光伏产业的两个标杆企业,江西赛维和无锡尚德,近半年来围绕它们的关键词就是该不该破产和如何破产。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已经20年之后,光伏产业这几年却广泛上演着这样的故事:各地为了追求GDP,打着扶植自主创新、新能源、环保新兴产业的旗号,纷纷进军光伏产业。地方政府以产业政策为名,给光伏企业资金、土地、税收等多方面的扶植,甚至在环保方面大开绿灯。中国的光伏产业迅速繁荣,短短几年间,产能占到全球一半以上。

当中国六百多个城市把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晶硅炉遍地开花时,这个行业的命运已不难预测。各地在付出了巨大的财政和环境代价后,收获了短时间的GDP回报,还有创新产业、新能源等时髦词汇,但最终留下的是一堆坏账。

这一切都让人感觉恍若隔世,我们可能必须反思:曾经被我们抛弃的计划经济搞法是否又在打着地方产业政策的幌子卷土重来?

政府认为某个产业有前途而出手催肥,这本身就有矛盾之处,分寸极难掌握。一个真正有前途的行业,无需政府介入,也能在市场上实现繁荣。如果一个行业的前景本身是存疑的,政府强行催肥也很难将其做大,还极易导致该领域的过度投资。

如果地方政府把某个行业或者企业作为当地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产业来进行扶植,往往让一些基本规则甚至法律为其让道,破坏当地公平竞争的环境。

世界上一些后发达地区都曾动用政府的力量去扶植某个产业,但很少陷入类似中国光伏产业这样的困境。他们的做法是,更多地出台普适性的行业政策,而非由地方政府直接出手支持本地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他们也注意不妨碍经济规律,不破坏公平竞争。还是那句老话:市场经济下,政府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此刻,我们有必要重温这条原则。

□李铁

上篇:公务员报考热是最后的疯狂?
下篇:真诚交流 互动共赢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2/11/20121102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2-11/02/16613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