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陕老年人口8年后达690万

“4-2-1”家庭日益普遍

2023年09月17日

本报讯 截至2010年底,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509.32万。目前,我省老年人口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5倍多,2020年预计老年人将达到690万人。“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

据了解,未来五年内,我省将建成一批种类齐全、功能多样的养老福利机构,基本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适应我省人口发展趋势的养老服务体系。

8年后我省老年人口将达690万

一般认为,60岁起将进入老年。根据《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

《陕西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509.32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3.49%,也就是说,平均不到8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80-89岁老人56.72万,90-99岁老人3.67万,百岁老人538人,全省人口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

目前,我省老年人口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5倍多,预计2020年将达到69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让老人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每一个做子女的责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全省现在共有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1053个,涵盖福利院、养护院、敬老院、荣军养老机构、老年公寓等多种类型,养老床位91278张。但是,从整体上看,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我省积极探索养老模式

陕西省民政厅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处处长王连说,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部分组成。面对这种现状,陕西省各地市已经在探索养老的新模式,全省各地也先后出台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办法,按照“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兴办老年社会福利事业。

渭南

家庭出一点,政府补一些

临渭区请老人进社区,他们的养老模式采取的是老人家庭出一点,政府补一些的办法。比如对市场价8至10块钱的饭,这里的老人们只需要花5块钱,剩下的由社区和街道办事处从日常的运营经费中出资补贴。老人们一起聚在社区,相互陪伴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更及时、更好的服务和关怀。

这个日间照料中心,就是通过借用幼儿园这种模式,做成托老所的模式,早晨把老年人接来,在社区搞活动,中午在社区食堂用餐,晚上下班以后,把老年人送回去。通过这种模式对老年人日间进行生活照料,在社区康复护理,文化娱乐活动都可以实现,在社区内全部就完成了。但是,对下一步后续的资金问题,还有待他们积极想办法争取一些项目支持。

宝鸡

政府买单志愿者参与

渭滨区把服务送进老人家,这种养老新模式由政府来买单,每名工作人员每月900元的工资,由区级财政负担,为全区1200位“空巢”、独居、高龄、无收入、低收入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日常工作包括,上门为老人提供简单的生活料理、日常家政、康复保健和心理健康咨询等服务。这种政府出资金购买服务给社区老人的做法,在宝鸡市渭滨区已逐步推开。

陈仓区成立志愿者义务队为老人服务,这在陈仓区目前有三个,另外还有42个帮扶小组,共有志愿者610人,日常照顾的老人有2300多名。对于这些志愿者的免费义务服务,区老年服务指导中心统一记录在志愿服务储蓄卡上,当这些志愿者有服务需求时,可以优先享受其他志愿者提供的服务,这样就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养老服务模式。

榆林

财政承担上门服务

榆林市老龄委、榆阳区老龄办于2008年联合创办了榆林市区助老服务中心,运转所需的人员工资、硬件设备费用全部由市、区财政承担。日常生活中,他们为指定服务对象上门提供简单的家政服务和日常探访,进驻社区服务老人。为指定对象服务的助老人员,每两人为一组,每组服务3至4位老人,每周至少入户3次,每次最少2个小时。 (三秦)

上篇:没有了
下篇:本报走基层“青石崖专题”获好评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2-11/06/16618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