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秋意渐远,冬意逐近,但在被两座青绿淡黄山脉呵护的铁峪铺车站显得格外美丽大方。由十八节绿皮车厢组成的一列火车长列,静静停靠在站内,好像在等待主人的召唤,随时起身出发。如果不说这是铁路职工日常工作居住休息的列车,你绝对不会对它另眼相看。这就是西安铁路局西安工务机械段职工在外工作的一个“家”。
西安铁路局工务机械段是一个在西安铁路局局管范围内进行线路大修施工的单位,他们的工作必须到正在运营的铁路线上去施工,必须围绕着万里铁路线转,条件十分艰苦。每次外出施工,职工人数合起来达1000余人,而工作时间少则半月一月,多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全年。但因铁路沿线大都远离各地城郊,深处山区和荒郊偏远地段,为方便职工日常工作生活和提高施工效率,职工们平日施工间休都是生活在由原来淘汰下来的绿皮客车改造成的宿营车里。职工因工作需要长年累月以宿营车为“家”,铁路修到哪里,这个“家”就搬到哪里。这个“家”也被职工们称为“大篷车”。
提及“大篷车”的历史,这个段46岁的老职工梁继才说,当时住的宿营车是由淘汰的闷罐车、绿皮车等各种车体改造而成的。由于宿营车条件差,“夏天午睡在车下、去厕所要走一里地,吃饭成排蹲车下,开会坐马扎,学习娱乐没地方”一度成为工务职工生活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西安铁路局和该段不断加大投入,筹集专项资金对150辆路用客车进行了改造,给这个段的职工建了个新“家”。新改造的宿营车集职工生活、学习和娱乐为一体,让职工彻底告别了条件简陋的“大篷车”,现在职工们在外也能过上如“家”的生活。
提起现在的“新家”,清筛三车间职工陈宝军高兴劲儿溢于言表。做线路工快30多年的他,提起宿营车,他有很多要说,“即将淘汰的软卧车厢改成了宿营车,条件提高一大截,现在是四人一‘屋’的房间,房间虽然不大,却设计合理,井然有序。除了必备的床和桌椅外,还有电视、VCD机,有的房间还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因为作业时间较长,我们以前去工地施工,职工们出来总是大包小裹地带上生活用品。现在,从被褥到暖瓶、茶杯、脸盆,就连毛巾、洗衣粉都全部齐备,职工们可以“一身轻”地走出家门。”据陈宝军讲,原来职工出来最开始是住工棚,到后来住闷罐车,近十号人窝在一起,大家生活一直很邋遢,用“脏、乱、差”形容一点不为过,而早晨起来不叠被子,脏衣服到处乱扔,有些老爷们脚臭的能把人熏晕。现在宾馆式的住宿环境,让“懒人”不好意思再懒了,不仅内务整理得不错,而且进车就换鞋,回来就洗脚,勤快多了。
职工王伟说,以前一出来工作,女朋友就不放心,总是担心他的身体,几乎天天给他打电话,有时一天甚至打几次电话,现在已婚的妻子知道他们在野外也能住上“星级宾馆”了,就连电话打得也比以前少了。
“那时取火做饭,是在驻地上烧炉子,浓烟滚滚,很脏。冬天,炉子烧不好,特别冷;夏天在野外,蚊子叮得满身是包,而且用水都是一桶桶地挑,真是没少遭罪。现在好了,车里的厨房就是一个标准化酒楼后厨,冰箱、蒸柜、和面机、电磁灶、储藏室一应俱全。原先,冬天做饭冷死人,夏天做饭蒸死人,现在电暖气、风扇配备齐全,我们为伙计们做起饭来也是得心应手。”说起现在的“大篷车”,清筛二车间厨师刘星豪感慨万千。
笔者从“大篷车”出来的时候,正赶上工人们收工回来。厨房里大师傅正在忙着用特大号的锅做着西红柿炒鸡蛋、回锅肉、宫保鸡丁……旁边正在蒸馒头的蒸笼热气腾腾,好像是在迎接功臣们的凯旋归来。 (邵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