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我陪同陕西工人报记者刘鹏走访青石崖车站,在这之前,我也仅仅因为工作关系来过车站一次。因为错过了去车站唯一的一趟通勤火车,站长刘思成选择了坐汽车到隧道口,然后再走五个隧道到车站的方案。
走隧道很危险,因为隧道里线路有曲线,瞭望不好,而且没有照明,仅靠手电微弱的光,踏着轨枕前行,刘站长再三强调,一定不要走散。
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小雨,深秋的山里本来寒气逼人,此时愈加显得阴冷,路面更加湿滑难走。厚外套显然抵挡不住寒气的攻击,此时我都已经瑟瑟发抖了。初次遇见这种踏着轨枕和时不时硌脚的轨距杆前行,刘鹏看起来明显不适应,行走比较艰难,但他手里的相机依然是不停地拍着。
按计划要看看车站取水的水源,刘站长说下雨路太滑,天也冷,就在房子暖和暖和,不去了。但为了能全面了解车站,刘鹏还是执意要去,站长也拗不过。水源在距车站五百米远的山脚旮旯处,是一个山泉。高一脚,低一脚走到水源处,亲眼目睹取水的艰辛之后,他才回到车站。
我们知道车站的蔬菜都是休班职工上班的时候从家里带来的,所以谢绝了站长的晚饭邀请,匆匆赶回了宝鸡。
这一路的采访给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工人报记者执着细致的采访过程。从职工的衣食住行到收入他都详细加以记录。他说当这些素材汇整成稿件,青石崖的一切将会被历史保存。
看了陕西工人报前三次青石崖车站的采访报道,当时艰苦的程度我现在简直不敢相信。好在有25年来社会、科技的进步给青石崖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企盼工人报纸用独特的视角继续聚焦这里的脉动起搏,继续观察这里的行进姿态。 读者 张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