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是不喜张爱玲这种孤傲、冷漠、疏离的世间姿势的,但这并不影响我读她,以及读她作品的喜好。说开去,张爱玲是她那个时代中一个真实的人,她依照自己的真性情活了一生。我欣赏这种真实、勇气和坚强。还有,她以旁观者般的冷峻和清醒,用她的文字,冷眼揭穿着这人世的苍凉、世道的沧桑,使人于扰攘红尘里翻腾打滚的疲累中有了一些贴心的释放。
《爱恨不如期:遗世独立张爱玲》这本书,一反大多数从张爱玲家世说起的套路,而从张爱玲的作品及其笔下人物出发,透过其作品的表达,与读者一起发掘张爱玲的思想灵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张爱玲把她的情感、灵魂、思想都真实地托付于她的作品人物身上,探索其作品人物的灵魂思想,也许能让人更大可能地发掘一个真实张爱玲的思想世界。作者果然是一个张爱玲的资深研究者,阅读全书时发现,作者对张爱玲的作品以及作品里的那些人物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般熟稔。藉由着对张爱玲作品人物的探索,期间也穿插了张爱玲的人生片断,当时的所感所思,就像张爱玲此时正生活在其中一样,让我们看进到张爱玲生命的种种里去了。童年影响了一个人长长的一生。造成张爱玲冷漠、疏离、孤傲的性格,正是因为她不幸的童年生活所导致的吧?母亲对张爱玲姐弟俩的感情是如此疏离,姐弟俩感应到母亲浓浓的爱大概是母亲出洋前的那一段短暂时光吧。从张爱玲4岁、弟弟3岁以后开始,从那以后母爱缺失的开始,母亲慢慢地只能成为他们心目中的一种念想吧?他们在慢慢地长大,但与不在身边的母亲心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作为前朝遗少的父亲,又何曾给过他们多少爱?鸦片、后母,人世最可怕的事情都给张爱玲姐弟摊上了,父亲把生活、感情的种种不如意发泄在姐弟俩身上。父亲、后母随意打俊美纯良的弟弟,关押倔强的张爱玲长达半年之久……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张爱玲无法感受到亲情的爱和快乐,有的只是无尽的不堪,也许正是这些导致了张爱玲对情感的冷漠,连对血肉相连的弟弟也是这样的陌生疏离。即使五十年代初孤身一人离开中国前往美国,竟也对弟弟不发一声而去,乃至弟弟张子静去找她,同是疏离冷淡的姑姑张茂渊只是没有任何表情地告诉一声张爱玲走了,张子静那一边默默往回走一边流泪的孑然背影直令人心酸而充满同情。张子静的心是柔软的,但无奈张家人都有了一颗冷漠的心。柔软的心总容易受伤。我想,也许这一生当中,张氏家族里,有着一颗柔软之心的张子静的伤是最痛的。而孤傲,我想张爱玲是有足够的资本骄傲起来的,二十来岁正当韶华之际已在文化界大红大紫了起来!“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信心飞扬!这位天才的作家,享受着出名带来的满足和快乐!但她却又是这样的孤独。与周围人的疏离,使她缺朋少友。除却香港大学读书时的女友炎樱之外,再没一个真正的朋友,直至遇上了胡兰成。胡兰成给她一种如此强烈的知己感,让她第一次(一生当中也是仅此一次)尝到友情之外的心仪美好。她爱了,陷进了爱情的爱恋之中。一旦爱了,纵使高傲如张爱玲,见了胡兰成却使“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在爱情面前,高傲的张爱玲这样自甘低微却又如此快乐着!轰轰烈烈深情地爱过,最后爱情却萎灭了,张爱玲一颗爱情之心萎谢了,可她骄傲的灵魂仍高高耸立!这就是那个被爱伤害过的民国才女,那个只遵循自己的内心自顾自去生活的真实张爱玲。她骨子里的那股坚清决绝,使她愈加看得清这人间的秋色,于是她借了文字的衣壳,清醒地诉述着人世间旦古不变的生命话题。
本书作者月下不单仅仅是通过张爱玲的作品与我们解读张爱玲,更难能可贵之处是把眼界扩宽,从张爱玲的笔下人物出发,全面深刻剖析了人性的本质,从对作品人物的探讨延伸至宿命、刻薄、爱情、悲悯、孤独、欲望、虚无……等十六个人生的命题,因而这本书的内涵更深厚了。
(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