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六十三年的奉献

——记蒲白矿务局退休职工张毛子

2023年09月17日

他82岁,1949年1月15日在大同煤矿参加工作,当了一名采煤工;1957年到内蒙古支援“三线”建设,在乌达矿务局井下运输队工作;1970年到陕西支援“三线”建设,在蒲白矿务局建井处井下运输队工作;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退而未休。他任班组长42年,当先进42年,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早在1978年1月29日,全国煤炭工业学大庆赶开滦群英大会上,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退休21年,21年义务劳动,从未领过一天的劳动报酬……他就是蒲白矿务局退休职工——张毛子。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一辈子做好事就不容易了。”他做到了。

当你走进蒲白矿区建井小区,一块醒目的“小区光荣榜”文化牌板上面写着“五好居民张毛子”的顺口溜:建井小区一老汉,八十一岁身体健。老伴已故十余年,单个生活儿孙看。名张毛子人人赞,生性绵绵与人善,退休务闲总不惯,没有爱好不爱玩。发挥余热视消遣,每天小区转一转。见到事头就伸手,公与私事天界限。小区范围局公园,随身携带帚和锨。房前屋后花园里,填土铺砖从不闲。暑天大雨排积水,严冬就把冰雪铲。深秋落叶总不断,随时清扫义务干。保洁女工遇困难,立马上前勤助援。小区检修排污管,照常加入义务干。几十年来如一日,思想行为堪典范。只图奉献不要钱,群众职工齐称赞。可谦可敬老模范,祝您快乐延寿年。

这个家喻户晓的顺口溜是对张毛子老人的赞美和写照。

当蒲白矿区建井小区人们得知笔者采访张毛子老人的先进事迹时,大家都赞不绝口地介绍起张老的模范事迹……

小区工作人员张文娣说:“我们建井小区有张大爷这样的老劳模,真是我们小区人的福气呀!只图奉献不图索取,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呀!……”

小区党支部书记李百胜和几位老同志介绍说:1992年张老退休后就到建井处服务公司烧锅炉、打扫卫生、晚上值班看大院三年,当给他发报酬时,他说,我不能拿双份工资呀!我的工资够花了!给钱我就不干了!随后他又到医务所义务打扫卫生,一干又是三年,当给他报酬时,他又离去了。1999年修建矿区公园,他如鱼得水,用自己的工资购买劳动工具,整天泡在公园,挖地沟、搬材料、打扫卫生,没有他不干的活,他又干了两年多,报酬工资不要,工会组织给他发纪念品他也不要。

几位年轻的家属们抢着说,现在张大爷义务劳动的工作固定下来了,早晚在小区巡逻,早上6点到8点,晚上7点到9点,白天主要打扫隐秀园和15号楼花园的环境卫生。冬天下雪,早上人们还未起床,他就把小区道路上的积雪打扫得干干净净,下大雨他不辞劳苦,总是在雨停第一时间打扫路面上的积水……

汶川大地震,张老从外面回到小区看到大家在为灾区捐款,他把身上仅有的300元拿出捐给灾区,随即他又回到家里取了500元交给了组织。收款的同志说:“大爷!您已捐过了!”他说:“灾区人民受灾那么严重,这就算我的特殊党费吧!”

听了大家的赞扬介绍后,11月1日,笔者跟随张老一天,拍摄了他63年如一日的生活写照。

张老每天早晨在小区巡逻后,8点步行10多分钟到镇上北街老芦家吃羊肉泡馍。张老说:“每天和在井下受伤残废的三儿子吃两顿饭,早晨吃一碗羊肉泡,随后给痴呆儿子买包子或其他饭送回去,下午5点我俩做面条吃。”

上午9点,他带着自己购买的扫帚、竹筐、竹耙和铁锨等工具,进入自己的劳动场地——蒲白建井小区隐秀园、15号楼花园,开始劳动锻炼,直到中午12点下班。回到家里,他开始摆弄自己的10多只各种鸟儿,喂食喂水,乐在其中。

下午2点以后,到小区活动中心、活动场所与大家一起玩麻将、玩纸牌。下午快5点回家,准备给痴呆儿子和自己做饭,随后把做好的饭送到痴呆儿子家中,照顾他把饭吃完自己才离开。晚饭后,他又开始在小区巡逻……

张老耳聪目明,心态平和,整天笑对人生。他的精神支柱就是劳动光荣、奉献人生。

笔者让张老讲过去几十年来做好事的故事时,他说:“都忘记了!只记得去北京与中央领导和煤炭部长高扬文照过相!”当问到张老为什么几十年加班从不要加班工资时,张老说:“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国家救了我,让我上班,我怎么能要国家的加班工资呢?!”“那你退休后,实际上是退而没休,整天干活为什么不要报酬?”笔者问。“我每月三千多块钱的退休金花不完,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再不能要国家给的钱了!”张老说。当问张老今后还有什么打算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身体还很好!活一天就干一天!最近,树叶落多了,只要有落叶,不卫生我就打扫!”张老远去的身影,让我思绪万千……

祝张毛子老人健康!长寿!

(校天奇)

上篇:没有了
下篇:“我就是个矿工”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2/11/20121120M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2-11/20/16664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