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质朴
西安的一位赵姓女士,前不久在微博上被戏说了一把:90岁的她躺在床上,老伴问:“想吃点什么吗?”她说:“没胃口。”老伴:“要不喝碗莲子八宝粥?”赵说:“不了,喝不下去。”老伴:“听说咱家附近新开了家凉皮店味道还不错。”赵女士一下子来了精神:“快,扶我起来!”
这个与凉皮有关的调侃,不只在赵女士身上可能发生,在西安的女性中那是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过完春节,开着车去找小摊排队吃凉皮的人那叫一个多,大雪天还照吃不误,享受凉皮那冰凉酸辣味儿的也大有人在。
我多次在外地朋友跟前夸过海口,尤其是在人家给我传了文件帮我改了稿件而我以示诚挚谢意的时候,常真诚地提出邀请:来西安,我请凉皮、肉夹馍!
凉皮、肉夹馍那可是西安的美食特色之一,尤其是女士的最爱。下班了,不想做饭,几个女同事相约去吃凉皮,反正价钱不贵,吃着过瘾,还少了怕长肉的顾虑。看着文文弱弱的女子,进得店去,先叮咛店家:“辣子多放!”那红得看不出本色的油汪汪的凉皮,在吃货筷子的一上一下中被一根根送进嘴里,流露的是从头到脚都舒畅的心满意足。
凉皮最佳搭档非肉夹馍莫属。按理说,当叫“肉夹馍”为“馍夹肉”才符合逻辑,但方言听起来像“没夹肉”,随后就叫成了“肉夹馍”。还有人说这个叫法是为了突出那滋味鲜长、入口即化、唇齿留香的“肉”,肉的滋味当然比馍更吸引人,所以“肉夹馍”就是最理想的招牌了。如果沾上文化边儿,那就是肉夹于馍,这是古话么,这个古,自然是和西安十三朝古都的深厚底蕴相配的!
在西安,如果说典型的女性食物是凉皮,那男士最爱就属泡馍了。90年代初,我和师兄们去杭州学习培训,他们四五人花了几天业余时间,满大街地找泡馍馆,最后算是找了挂着西安特色牌子的一家,“财大气粗”地说上五碗泡馍,忙不迭地吆喝着:“三个馍的!”服务员却说,没有了,再问,意思是大厨回老家了,做不出来。最后失望至极,每人吃了碗萝卜饺子走人。坐在回西安的火车上,师兄们就谋划着去哪家吃泡馍,最后集中了意见,集体提着行李直奔老黄家泡馍馆,店小二“来咧”一声拖腔招呼,师兄们的脸立马活泛起来,旅途劳顿一扫而光。
面食也是西安的“强项”,光是面条,一天三顿,保你吃上一周都不会重复。有一种叫biangbiang面的面条,现在在西安开了许多家店。在七八十年代人的记忆里,那个biang字在幼年时代常被提起来。走在放学路上,常被二叔、三爷这些长辈招手呼唤到跟前,问学得怎样,能打多少分,然后就问biang会写不?若得到摇头的,长辈会用指头在地上划,边划边念“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岸弯……”,那个biang字就代表了学问的深浅。
面的故事不少,据说西安某大学教授,终于争取到了去欧洲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去时下了一去不复返的决心,不想半年就回来了,因为那里找不到面食,天天就跟没吃饭一样,他自我打趣,说人能离开故土,可这肚子还挺爱国的。还有个故事,说是一个老外,吃了西安大车家巷中段的裤带面,感觉非常好吃,就想记下来这家店的位置。她问刚好路过的一群学生“你们好!这是哪里啊?”。孩子们自豪而响亮地回答:“中国!”看看,西安的小孩子都这么霸气。
吃面食的西安人,脸像有棱有角的凉皮一样冷酷,心像耐饥的泡馍一样实在,这叫外冷内热。无论是身边工友、同事,还是社会上素不相识的群众遇到困难,他们都毫不犹豫伸手相帮。有时,谝得投机了,你要袜子连鞋给;看不顺眼了,三言两语都嫌多。这就是爱憎分明的西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