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宝鸡海螺水泥公司编织袋工段,数十名身有残疾的工人正在用熟练的手法将一个个编织袋装订好,然后折叠放在一起。不一会儿,编织袋就堆成了一座小山。“我和其他正常职工一样,实行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每月15日发放,从不拖欠,企业还为我们办理了五项保险,让我们感受到了尊重和平等,自豪地和普通人一样靠双手创造美好生活。”残疾职工李周堂说。
宝鸡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原陕西众喜水泥(集团)公司基础上通过承债式净资产收购组建而成。残疾人工段成立于2004年5月1日,是全国第一个村办企业残疾人工段,当时只有12名残疾工人,以后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残疾职工最多时达到了40多名。为了使残疾职工更好地工作,公司专门成立了残疾人工段,不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掌握一门技术,增加收入,自理生活,更为政府和社会减轻了负担。
公司将残疾员工分成三个小组,行动方便者实行三班倒工作制,与普通工人一样每天工作8小时。行动不便者,只上白班,吃饭由工段安排专人端送。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情况,公司把职工宿舍建在了工段的对面,方便残疾工人上下班,还定期组织人员打扫卫生、拆洗被褥。
为了调动他们的工作激情,公司同他们签定了集体合同,定期公费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跟踪服务。去年老企业被海螺水泥股份公司收购后,当企业领导获悉这些残疾工人工资较低时,经过集体协商,从今年元月份开始,为他们月工资翻一番,目前人均达到了1800元。12月1日,是第21个“国际残疾人日”,公司还专门为这些残疾职工赠送了价值3000余元的电热毯。
残疾工人李恩权用7年奋斗挣得10万元工资盖起了2层小楼,还娶上了漂亮的媳妇。他激动地说:“如果没有残疾人工段给我提供工作的机会,培育我,我就不会有今天。”
本报记者 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