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寻梦19号

2023年08月29日

文/伏萍

秦从韩国回来,便打电话约童年伙伴一同回19号山里“故地重游”。

山里十分冷清,不见行人,只见狗,大的小的,自由游荡。曾经的学校早已废弃,老远就看见墙壁上刷着四个大字:内有恶狗!其实,里面什么也没有了,空空的。门柱上用水泥印刻的几个大字清晰可见:向阳第六子弟学校。孩子们推开铁门,哈哈笑着,秦,你还记得不,你被大铁门碰了头,鼓了好大的一个包,吓死我们了!记得,咋能不记得啊!还不是你们干的好事?!说话间,孩子们已来到了校园。偌大的院落荒疏了,杂草丛生。想当年,这里可是一所相当不错的学校啊!刚刚下过雪,因为寒冷,山野的雪花被枝条保留下来,如山花般盛开在这个冬季的残垣断壁间。三层楼盘还在,却没了栏杆。他们一间教室一间教室地探寻,说这里是我坐过的位置,那里是老师罚站的地方,这间是大队部,那间是老师的办公室……所有的黑板都已被人撬走,但还是在二楼的一间教室里找到一块完整的黑板,这让他们兴奋不已,站在讲台的黑板前,手拉手肩并肩,齐刷刷地敬了个少先队礼,又一同摆出向前冲的姿式,真是童心不泯啊!

天气格外寒冷,但他们的心里却温暖如春。走出校门,继续朝学校后山坡走去,便争先恐后抢着说话,翻过这座山梁,对面就是22号了。看他们捡拾记忆的喜悦劲儿,我赶紧取出相机,快速抓拍:夕阳照射着脱去色彩的树梢,山坡上薄薄一层的雪花儿,嫩绿的麦苗儿探着脑袋顶出地面,远处村落舞动着缕缕炊烟,寂静、清雅、雄浑、舒展……几个朝气蓬勃的孩子与之合成一幅完整的寻梦画卷。是啊,因为美,所以回味。

自从搬走,这里便被华西大学租用了。在这个虎吼山脚下,因为华西大学的接管,19号旧貌换新颜。群山环抱、小溪护卫,这里的人们开始延续着我们昔日的生活,仍然安宁,仍然清馨,只是,面积更大,管理更严格,校园里多了许多小汽车,还有出租汽车等候门前……孩子们的生日相差也就几个月,都是生在34号,长在19号,然后一同上幼儿园,一同上小学,直到小学五年级,19号开始搬迁,他们才各奔东西,上初中,读高中,念大学……全班十几名学生都很优秀,多数大学毕业找到了工作,西安居多,也有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而秦却以优异的成绩继续读研,毕业后就留在了韩国。还有刘,研究生毕业又去德国读博,而磊磊仍然在美国就读……带着儿时的梦想和希冀,孩子们走出大山,岁月变迁,儿时的伙伴更加亲切、温暖,多少年来,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只要在一起,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童年。

感谢华西大学,让昔日19号的建筑群落完好地存活于虎吼山脚下,让这些寻梦的孩子,能够快乐于童年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这个是小滑梯,那个是锅炉房,这个是洗澡堂,那个是卫生所……河沟对面的山梁上,过去零乱的村落已变成了整齐的校舍,一排排,一幢幢,与远山、树杈、蓝天、夕阳共生共荣。突然,一群喜鹊凌空飞过,足有百十只,很是壮观。它们喳喳喳地叫着,抛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落到一棵大树上,均匀地分布着,多好看的一棵生命树啊!我终于明白了,孩子们的梦想,就藏匿于那个有着鸟语花香、有着欢声笑语、有着甘美清纯的山水河流之间,他们永远是自然之子!

19号——这个只有我们航天人才知道的代码,听起来既遥远又亲切。还好,这里有了新的朋友,他们守着青山,守着河流,静穆之中,看日出日落,云卷去舒,演奏生命之歌。

上篇:明月伴古城
下篇:读梅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3/1/20130121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3-01/21/07459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