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来森
现在想来,我小的时候,彼时的元宵节可用三个词概括:简单、朴素、热烈。
可以玩耍的对象是简单的,就那几样,比如放鞭炮,燃“滴滴锦”,放“泥垛子”、“抡灯花”、沿街散香等。
放鞭炮,是最基本的活动。但又和年夜在家中放鞭炮不一样,元宵的晚上,大家都走到大街上,将自家的鞭炮也拿出来,集中燃放。热心的人将一串串鞭炮连接到一起,拉得长长的,用高高的竿子挑起。鞭炮声声,围观的人欢笑喧阗,甚是热闹,把一条街道渲染得红红火火。这就叫“响街”。
一过年初五,卖“滴滴锦”的人就进村了。他们大多用一个竹筐或纸箱盛着,进村,找好蹲坐的地点,就先放上一支鞭炮,循着鞭炮声,孩子们即蜂拥而至,团团地围在卖“滴滴锦”的人的身边,争相买取。但买的量不大,一般是一“把”或几“把”,一“把”只有十根,可这就足了,这就能让一个孩子在元宵的晚上,很是欢乐一阵。他们点燃“滴滴锦”,捏在手中,满村子里攒动。手中的“滴滴锦”嗤嗤地燃着,星火四溅,欢乐也随之溅出,温馨着彼时元宵的夜晚。“泥垛子”和“灯花”都是要自己做的。
先要在集市上买好烟花药、生铁屑、木炭、灰药之类的东西,然后,在元宵节的前几天,提前做好。
“泥垛子”多用砖头做成。拿一块砖,将它的一面挖空,填入烟花药,另一面钻一细孔,从细孔中引入“引芯”,点燃“引芯”,烟花即能从细孔处冒出。这样的活儿,几乎家家的孩子都能做,所以,每年的元宵,是家家都能燃放“泥垛子”的。而且,这样的“泥垛子”能重复使用,一次烟花冒完后,可以接着填上烟花药,重复燃放。
“灯花”又叫“灯笼花”。制作“灯笼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多由大人们制做,孩子们只在一边观看,但也还是一件极乐的事情。先要用铁丝编制一个灯笼状的笼子,然后在“笼子”中,按比例填入烟花药、木炭、生铁屑之类的东西。燃放时,是要“抡”的,即所谓的“抡灯花”。
抡灯花,是元宵晚上全村人的盛事。要找一个空阔的场所,在农村,大多选在生产队的场院中。先将“灯花”系在一根长长的绳子上,绳子的另一端拴在一根高高的木柱上,用柴草引燃笼子中的木炭后,几个壮劳力就可以将木柱摇动、旋转,旋转生风,助燃木炭,木炭烧红铁屑,燃起烟花药,那些熔化的铁屑就随着烟花药被甩出,掉在地上,扑啦扑啦的,满地散开,璀璨夺目。那满地的烟花,就像盛开的幸福的日子,给人们带来满心的喜悦。
散香,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事情。这大多是女士们做的,元宵的晚上,女士们一手挑着灯笼,一手拈香,四处散发,墙角边、井台上,还有大街的十字路口处,到处都被插满了“香火”,火星点点,“香”烟缭绕,满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微甜的烟“香”味。有时,妇人的手中还会领着一个小孩,小孩子在一边指指点点,烟花明灭中,真有点儿仙界的味道。让人油然而生一种迷惘之情。
于今,到处都是成品的烟花,元宵节日,欢乐依旧,热闹也许更甚,但却少了那种自己“制作”的过程的欢乐。所以,总是难免让人生依依怀旧之情,想念那属于自己童年的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