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
虽然,去年冬天是一个缺雪的季节,但今春依然大地葱绿,万木争春,小草绿、梨花白、桃花红,大地如画,诗意盎然。而裹在绿中的我无意间一个回头,脑海闪现出人生旅途中一些难忘的画面。
我到煤矿已经三十多年了。刚到矿那阵子,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矿区一片荒凉,几乎没有一栋像样的楼房。
那时候,幽深的矿井下条件恶劣,和现在相比是天壤之别。我们上班是三班倒,每次下井前都要带馒头,来到工作面往所谓的工具房一挂,其实也就是在煤墙上掘出一个浅洞。等炮声过后,矿工抓起铁锨奔工作面而去。班长简单分了工,一般是按茬分,一茬三到四人,老工人带新工人,先是在煤墙侧炮崩出的煤里攉出窝子,再进行临时支护,然后将煤墙一侧的煤攉上滚动的溜子拉走,这前期工作干完,接着便是移动溜子、打柱子、回收老空柱子,一个班下来,人累得散了架似的。那时,工作条件很苦,活很重,安全系数很小,时间很长,一个班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月下来拿到手里的工资也就五十七块多钱。现在想起来,那个年代有门路的人谁愿意到煤矿来。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矿区也渐渐有了变化,进入八十年代后期,井下用上了滑移支架、低位放顶煤支架。到九十年代前期可以说实现了半自动化采煤,一座座新楼也开始落户在棚户区。特别是在九十年代后期,井下不但用上了综采放顶煤支架,还实现了自动化采煤。
进入二十一世纪,党的政策给矿区送来阵阵春风,职工家属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脸上露出从未有过的笑容。在渭北老矿区,煤炭开采技术越来越先进,前两年又用上了一次采全高设备,安全性能高了,劳动强度小了。过去瓦斯在渭北矿区的一些矿井,是最大的危害,而今矿上安装了井下抽放系统,把井下瓦斯抽到地面,没有排放到大气中,而是用来发电,发出的电惠及职工群众。
以往的早晨,推开窗子放眼望去,眼前是一股又一股升腾的黑烟,特别是在落雪的日子里,雪地上是一片又一片黑,风一吹,烟雾飘来,呛得人直咳嗽。如今,矿上为了让职工家属过上幸福环保的生活,和天然气公司协商,把天然气引入到家家户户。
在井下,过去职工连想都不敢想的一些事变成了现实。净水管路的接通,防爆热水器的使用,彻底告别了职工喝凉水、啃冷馍的日子;井下移动超市有火腿肠、面包、枣糕、鸡蛋、饼干、麻花、馍片、方便面、矿泉水以及各种饮料,让职工自主选用;考虑到职工步行距离远,矿上在运顺、回顺硬化了道路,投用了自行车,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置身这个春天,我想所有这些都是矿井的脉搏,每时每刻都在跳动着,让矿井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
矿脉,与我们的心一起跳动。
(下石节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