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轰鸣飞转的机器旁,彭永利正在专心致志地调试机器,偶尔用那布满厚茧的双手,擦拭一下额头挂满的汗珠。这个现年48岁,穿着沾满油污的蓝色工服的男人便是陕西长岭电气有限公司三十五分厂装配班班长。
1981年,16岁的彭永利怀揣梦想和追求,走进了陕西长岭电气有限公司35分厂,成为了一名齿轮装配钳工。“作为公司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我目睹了公司由一个军工企业发展成今天的集军用电子,纺织电子,家用电器为主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亲历者,我有幸参与了公司的改革,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可以说我是与企业一起成长。”说起这些,彭永利话语里透着荣耀与骄傲。
“‘我因为存在而勇敢的崛起,我因为崛起而顽强的存在’。这就是我们攻关小组信奉的精神所在。”让彭永利做个自我介绍,他就这样先把自己的团队推了出来。
2000年的时候,公司某重点型号产品传动单元在生产过程中常常出现减速箱漏油问题,这个问题突出的表现在后期机器的总装与调试过程中。彭永利和他的班组成员承担着传动系统装配与调试任务。该产品结构复杂,多年的攻关改进效果仍不理想。减速箱的漏油最终要影响整机运转,一旦发生在特定时段,后果非常严重。怎么办,面对越来越多的返修任务,产品必须做到品质第一,持续改进,让顾客满意。彭永利知难而进,分析图纸各部结构与装配工艺,在不颠覆原结构的前提下,创造性提出改进内部局部结构,增加回油系统改善装配工艺的构想,使漏出的油又能从回油系统回流到壳体内部,从而使传动与润滑进入良性循环。在取得工艺设计同意后,经一个批次的实验,完全解决了这个多年存在的技术难题,提高了整机质量与可靠性,其革新成果被设计,工艺正式纳入技术文件。
2002年公司某重点型号产品在批量生产中出现了温升过高,声音异常的现象,成为该产品生产过程中系统性的技术难题。为了攻克这个难题,彭永利与攻关小组的同志,集思广益,采用修刮蜗轮的方式,人为地减小蜗轮蜗杆的摩擦面积,增大储油空间,改善润滑条件。为了一个个过程的完善,大家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五百小时不停机。半年多的时间里,几位同志相继病倒,彭永利也未能幸免,常常是这边在医院输液,那边便接到厂里电话,便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工厂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最终成功地攻克了这道技术难题,并得到了技术部门的认可。如今这个项目每年可为公司创值22.4万元,同时该项目获得了公司“技术革新优秀项目一等奖”。
这些年,彭永利先后组织并参加了40余项技术革新和课题攻关,为国家重点型号产品、重大国防装备建设项目攻克技术难关20余项,累计为公司创值达300多万元。先后获国家“信息产业技术能手”、“陕西省企业生产技术攻关带头人”、“陕西省首席技师”等荣誉。面对众多的荣誉和奖励,彭永利告诫自己,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它仅仅是开始,它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而是长岭几千名员工成就了我的荣誉,它是社会各界对我们全体长岭人的最好褒奖。 本报记者 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