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澄城县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农民工不断增多,各种劳动争议案件也随之增加。针对这种现状,澄城县总工会顺应形势,主动与行政执法部门协作,打造一个方便、有效的维权“平台”。
2011年4月,县人力资源大楼落成。县总工会抓住时机,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将困难职工援助中心迁至一楼大厅,设立3个窗口,派驻3名工作人员,对外挂牌办公。全天候接待困难职工群众,为职工群众提供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仲裁、法律援助、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生活救助等服务。
次年7月,县总工会结合“合厅办公”实际,借助人力资源市场“平台”,设立了澄城县维护职工权益“两厅(庭)一站一中心”。“两厅(庭)”即澄城县维护职工权益大厅和澄城县人民法院劳动争议处理巡回法庭;“一站”即澄城县法律援助中心工会工作站;“一中心”即澄城县职工培训中心。初步形成了工会与人社、法院、司法、劳务等部门的维权大集群。
“两厅(庭)一站一中心”30多个窗口,40多名工作人员统一由县党务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各部门窗口工作人员亮牌明示姓名、照片和职责,上班指纹签到;各部门派驻工作人员及时交流沟通,信息资源共享。每月召开一次例会,根据劳动争议案件情况,掌握劳动争议新动向,争取工作主动和超前性;县总工会根据中心工作纪律检查记载和各部门工作人员工作实绩记录,每季度为工作人员发放一定工作补贴,对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年终县总工会予以物质奖励。这些方面的努力确保了新机制运行的规范化和长效化。
“两厅(庭)一站一中心”运行八个多月以来,发放服务职工联系卡两千多张,接待来访职工群众553人次。在帮扶救助方面,坚持集中救助与日常性帮扶相结合,困难群体普惠及特困人员重点照顾相结合。为1000多名困难职工建立了电子档案,与卫生局和食药局联合,确立了两个爱心医院、3个爱心药店,为100名困难职工发放了爱心医疗救助卡,为560名职工办理了职工大病互助保险,大大减轻了患病困难职工的医疗负担。在职工就业创业方面,推行“订单培训、劳务输出、帮扶创业”一体化模式。培训下岗职工和农民工960人次,发放职业技能证书180余本。特别是借助劳务派遣企业工会,先后向县内外重点煤矿订单培训输出职工1400多人,月均工资4000多元。在劳动监察方面,深入推进“四个合同签订履行”,前移维权关口。去年年终,县总工会与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住建局等部门配合,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检查,对全县50多家建筑建材企业进行地毯式检查,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15家,为农民工追回工资1300万元。
2012年,澄城县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履约率达到了90%以上,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履约率达到80%以上,劳动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煤炭企业、非煤矿山企业签订率、履约率达到100%。 本报记者 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