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试论人本理念指导下的师德建设

2023年09月02日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师德在教师素质中居于主要地位,它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方向和态度,对学生品德的养成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加强师德建设,对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和实际相脱节

师德的有效性是体现在教师日常的具体行动之中的,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是靠一天两天能养成的,而是依赖长期的、自觉的行为积淀。但我们惯性的师德建设往往在理论灌输上下很大的功夫,忽视了教师的实际行为,导致师德建设结果是“雾里看花”。

(二)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

传统师德建设仅仅是把教师作为师德建设的被动客体,目的是使教师在学生面前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可以效仿的典范。这种师德建设理念只重在对教师的要求和约束,使教师在其中处于被改造的对象,会使师德建设越来越工具化。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尊师重教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但我们通常将这种传统理解为师生之间服从于被服从的等级关系,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学生的绝对服从,导致教育成为一种压抑人的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的活动。传统的师德建设没有体现对学生的理解、帮助、关爱和尊重,漠视学生在师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以人为本是当前师德建设的根本

(一)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建设中以人为本的重要

学校管理的起点归宿是人,学校管理的动力和核心也是人,学校管理的成功和失败也取决于人。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我们要尊重教师自身的价值,充分调动教师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把教师的工具价值减少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学生也是有主动性、创造性的个体,其内在的创造潜能需要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指引才能被发掘出来。

(二)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利于提升个体在学校中的地位

以人为本思想转变了过去视人为完成工作任务的工具的观念,把人视为学校的财富和资源,而且是学校的核心资源。它改变了以往教师仅被视为与财、物等并列的管理对象处于被动、从属地位的状况。

(三)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利于充分开发学校的人力资源

学校要想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充分开发学校的人力资源,并不断追加对人力资本投入,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把握用人时机,使教师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能清晰地看到自身的价值,更好的发挥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三、人本理念指导下师德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应充分重视校长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

校长要想提高学校师德的水平,应在校内外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学校内部而言,人际关系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和个体行为、工作效率乃至组织的亲和力与凝聚力;就学校外部而言,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沟通信息,调配资源和增强相互信任等功能。

(二)师德建设要以教师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质量决定教育质量,教师水平决定教育水平。所以,学校在师德教育中,要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成长为出发点,切实维护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倾听教师的呼声,保证教师个体发展的需要。

以教师为本,就是要满足教师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自我提高需求。如果我们不能满足教师基本的、正常的物质生活需求,不能帮助教师减缓过重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却期望他们具有高尚的师德,显然不切实际。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也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

以教师为本,就应该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在学校中的地位,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杰出的教师常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我,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受欢迎、被需要,是有尊严又正直的人,因此就会始终以积极的、良好的状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三)师德建设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师生之间要平等对话,相互信任、和谐相处。这是教师施教的基础,也是时代发展对师德建设提出的要求。

以学生为本,就要改变把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学生作为教育客体的陈旧观念。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自始至终把学生看做是有主见、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师德建设只有坚持以教师为本、学生为本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葛星华)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3/4/20130418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3-04/18/09375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