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型国有企业,在追求思维观念和管理创新的同时,如何以“文化强企”践行“文化强国”,实现在“文化强企”中职工文化的继承与突破,已成为企业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职工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因此,职工文化建设必然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产生重要的影响。
职工文化建设主要是以职工群众为对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武装职工群众思想,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职工社会主义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尽好主人翁的职责。让正确的思想观念融入职工文化当中,让职工文化这个载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培养“四有”职工队伍,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落实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现状
(一)认识不足,缺乏重视
增强企业职工之间的凝聚力,建设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都离不开企业文体活动的积极开展。职工文化工作是企业文化的有效载体,是连接企业和职工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在沟通企业上下思想感情,引导、树立广大干部职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企业共有的价值观念,促进和谐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部分单位和职工对于职工文化的认识不足,误将文体活动等同于职工文化,将职工文化等同于企业文化,对职工文化没有清晰的概念。对于职工文化活动的开展不够重视,缺乏支持。
(二)阵地不明,参与消极
职工文化阵地建设水平很不均衡,部分单位职工活动室、职工书屋、职工活动室等文体设施建设齐全。但部分单位,用于职工业余文化活动的设施配备有待完善,职工文化阵地还不明确。一方面,采油一线职工反映职工文化活动较少,有职工文化活动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职工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表现在采油一线职工有参与职工文化活动的需求但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参与,而能够参加职工文化活动的职工又觉得没意思,这样的矛盾制约着职工业余文化活动的开展和职工文化的发展。
(三)形式老套,创新滞后
作为职工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表现途径,职工文体活动仍停留在唱歌、跳舞、大合唱、运动会、书画摄影展等形式,年年都要搞,年年都一样。缺乏创新导致活动吸引力和职工参与积极性不高,造成职工文化发展的滞后,停滞不前。
三、职工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能够让每一位职工都能体会到企业的文化氛围,同时能够让职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相互交流、探讨,进一步提高本身素质,在文体活动的竞技氛围中逐步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职工文化的发展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转变观念,要结合社会转型和企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创新。继承没有创新就缺乏活力,创新脱离继承就失去了基础,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是职工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职工文化活动在吸取以往好的经验基础上要更加紧密地结合企业实际,围绕中心任务,在职工文化活动中进行大胆创新。
在内容上将传统的文体活动同职工劳动竞赛、技能竞赛、职工书屋建设、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生产标兵等先进评选活动相结合,使职工文体活动的内容紧跟形势又有所突破。大力推动职工文化原创化,通过直接贴近企业实际的原创化职工文化培育职工文化品牌,实现职工文化建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在形式上,同样要继承好的传统和经验,着力实现新的突破。将传统的文艺晚会同各类先进、模范的评比活动相结合;将体育运动会的规模和赛制同基层一线实际相结合;职工特长比赛(声乐、舞蹈、器乐等)、知识竞赛等活动借鉴各省卫视举办评比活动的成功经验,对职工文化比赛活动的赛制进行大胆改革,让老活动焕发新光彩,令人耳目一新;努力拓展新平台,在网络、手机、微博等新形式上建立职工文化阵地,让职工文化紧随时代,增强影响覆盖面。 (沈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