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墨
暖春季节,应朋友之约,我参加了第六届“夜郎竹王节”活动。此时的黔贵大地已是风光无限,绿树鲜花映衬着这片古老而又美丽的山川。
从黄果树景区出发,经过两个小时的山路旋转,少数民族山寨掩映在绿色丛中,一路相伴,令人陶醉。上午10点到达地处黔西南的镇宁自治县江龙镇猫猫冲。在进入活动场地的山寨路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静静地矗立着一个迎宾彩门。横联蓝底白字印有“贵州夜郎竹王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区欢迎您!”彩门对着一条犹如长龙般的乡村山路,由头到尾排满着当地的风味小吃。而在活动现场,少数民族少女们万般风情,让你犹如移临世外仙境。零时搭建的舞台背景墙,格外引人注目:“夜郎竹王节”五个字下,偶像竹王的画像喷绘其中。难得有偌大一块平地,聚集着黔、桂、滇三省前来寻根祭祖的竹王后裔5000多人。四周清山环抱,绿树成荫。
在这里,千百年来不变的原生态风景,古朴热情的民风,传统的农耕方式,崇武善歌的风情,令人叹为观止。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当地诗人罗金富先生,寒暄几句之后,罗先生赠送一本由他主编的《关岭诗草》,他不愧为关岭诗联协会会长,得知我从西安来时,随性赋诗一首《天下一壶》:“天下一壶秦晋边,黄河之水灌经年。壶中世界游人戏,岸上乾坤骚客篇。偶见彩虹符两岸,忽闻声浪撞山间。遥想大禹当年事,魔岛高香祭古贤。”通篇读来,全诗既气势非凡又淡定内敛,既博古论今又栩栩如生,一展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让人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大山深处景色美,少数民族风情浓。下午1:00时,竹王后裔代表举行了古朴而神秘的祭祖仪式后,各民族代表队穿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登台展示各自的服饰及乐器。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千姿百态的花纹图案,凝聚着少数民族人民的审美情操和集体创作的智慧,记录着几千年来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布依族代表队表演的骄傲飞歌、欢乐农家、格桑拉,苗族代表队表演的夜郎古舞、板凳舞、晒裙舞,个个精彩纷呈。
瞧,旧堡苗族代表队走上了舞台,她们兴致勃勃地表演了精彩的芦笙舞。她们齐举芦笙的那一瞬间,我怦然心跳的感觉,徜徉至今。有苗族同胞的地方,就有芦笙。芦笙是苗家人最喜爱的乐器,据文献记载已有3000千多年的历史。苗族同胞吹奏芦笙,必以舞蹈配合,故称芦笙舞。
苗妹妹杨国芹,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之一。她身着盛装,右手握话筒,左手持节目单,神采飞扬,嗓音清亮圆润,成为各地摄影家靓丽的拍摄焦点。落落大方的主持风格,将整个展演现场衬托得分外和谐。在报节目的间歇,我瞅准机会跟她搭讪了几句。“你手上的资料能给我一份吗?”我问。“回去给你发电子版吧。”她欣然答应。
据她提供的资料得知:“竹王节”为夜郎竹王后裔一年一度的祭祖传统节日。从2008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五届。这一届“竹王节”有26个代表队展示了服饰、乐器;12个代表队表演了独特原生态精彩节目。其中,民间具有历史记忆的祭供竹王“摔跤舞”首次登台亮相。
这次活动还邀请了夜郎竹王后裔5位寿星参加,他们平均年龄101.8岁。西秀区岩腊乡新哨98岁苗族老人朱俊明,表演了笛子独奏:夜郎曲调。
可是,在向5位蒙正苗族百岁老人颁发纪念牌匾时,却是他们的后人带领的。一打听才知道,五位老人没能亲临现场皆因道路受阻,实在让人感到遗憾。
活动结束,我们驱车返程。在拥挤的人群中,苗妹妹杨国芹正在忙碌。我们与她告别,她朝我们摆了摆手,嫣然一笑,冲着我说:“回去给你发资料。”下午的阳光依然灿烂,而她,恰如3月阳光里盛放的鲜花,高洁雅致,芬芳传遍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