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报道 “五一”小长假将至,“休假”又将成为热门话题。不少职工盘算着将年休假时间和小长假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办出国旅游、结婚度假等等大事儿。也有很多职工说,目前享受带薪年休假仍然是件困难事。
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为劳动者每年享受5天到15天不等的带薪年假提供了足够的法律基础,但是2013年初一项全国调查显示,有超六成员工无法享受年休假。
今天,年休假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既然年休假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知晓、甚至耳熟能详的权利,广大职工群众为什么不休年假呢?又是谁让劳动者休息权成浮云?
近期,某调查机构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受访职场人士中,认为压力高于上年的,中国内地占75%,居第一位,大大超出全球48%的平均值。其中,上海、北京分别以80%、67%排在城市的前列。
在企业相对激烈的内部竞争中,不少人或为了自己的职业前途,或为了维系良好的工作人际关系,常常“主动”放弃带薪假,部分企业加班不休假甚至成为其标志性企业文化。
2012年,全国就业人员达7.67亿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像我们周围这些普通的劳动者,建起了一座座高楼,生产出一件件商品。然而,在加工装配生产线、建筑队等劳动岗位上,计件工资、按日结算工资成了行规。这些靠自己双手获得收入的普通劳动者,要想获得相对满意的收入,只能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对他们来说,“工资”死死捆绑了他们的“休假”。
2012年,一项全国调查显示,不完全统计我国私企中仅六成职工表示其单位按照或高于国家现行标准执行带薪休假。而在行政机关,这一比例达到98.2%,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该比例也分别达到了97%、96.5%和95.4%。与国有企事业单位相比,私营企业成为职工无法带薪休假的“重灾区”。
4月20日,已经晚上九点,但是位于北京市朝外SOHO的一间办公室内,讨论却是热火朝天。为了赶一个设计稿,小邓已经和同事奋战了几个昼夜。正在加班的几个人,拿着设计方案各抒己见。
在一家私营建筑设计企业工作的小邓,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披星戴月回家,有多少回同学聚会没能参加,有多少个本该休息的周末,拖着疲惫的身躯,挤地铁、换公交,穿越大半个城市,在工地和办公室之间往来奔波。
“工作实在太忙太累,”小邓说自己不是没想过为自己争取带薪休假权利,但无奈“一个萝卜一个坑”,老板说如果员工随意休假,将打乱整个团队的进度,他只好作罢。
小邓毕业于河南焦作一所建筑学校,“不是名牌大学毕业在北京找工作多难啊”,谁会为了几天休假和补偿而导致“饭碗”不保呢?小邓说不仅公司没人和老板说年休假的问题,甚至加班工资都无人敢提。
对许多普通劳动者来说,休假还是劳动权益中的“高档品”。与休假相比,他们更关心工资、福利等与自己生活关系更紧密的东西,如何保住“饭碗”是最受关心的问题。
四十多岁的刘大姐不识几个字,在北京的一家民营养老院担任护工,每天上班8~10个小时,给老人打饭翻身打扫,“以前管理不太严格,这几年抓服务,管得很严,要打卡。”刘大姐一个月1500元工资,如果“迟到”“早退”“请假”都要扣工资。
笔者提起保险等其他福利,刘大姐说,“从未听说过,都是每个月发现钱,也不签什么合同,不干了就给老板说一下就不来了。”
刘大姐表示,自己不太容易找工作,“养老院工作管吃住,地方偏远也不出门不怎么花钱。”
“找个好活儿不容易,不瞎提什么要求了,老板让我干,还给我涨工资是我唯一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