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钱钟书的绝响

2023年09月02日

作为大师级学者的钱钟书,长期以来在专业领域以外一直默默无闻,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了他的小说《围城》,同名电视连续剧热播之后,他才红遍大江南北,一股持续不断的“钱钟书热”才开始出现。孤独是所有艺术家的宿命,钱钟书这样的一代鸿儒也概莫能外。孤独一方面折磨着艺术家的精神,一方面也为艺术家创造了为世人所瞩目的艺术精品,梵高的孤独为世人贡献出了伟大的《向日葵》;普鲁斯特的孤独则为我们留下了不朽巨著《追忆似水年华》;而钱钟书的孤独则为我们带来了他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等皇皇巨著。

提起钱钟书,许多人会立即想到《围城》,其实,《围城》只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钱钟书一生最重要的成就不是小说,而是文化方面,他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历史转型时期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治学方法,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黄谨曾这样评论他:“当代学人,最不可思议者,当数钱钟书。他不仅有惊人的渊博和睿智,更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包容力;他能够像魔术师一般,把种种本不亲和甚至相互排斥的东西,不落痕迹、天衣无缝地融和在一起。”有一位外国记者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钱钟书无疑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奇迹和象征。

在近代诗人学者中,在对待学问的态度上,以及在精神领域方面,钱钟书与王国维有着相通之处,王国维曾写过一首《杂感》诗:“侧身天地苦拘挛,姑射神人未可攀。云若无心常淡淡,川如不竞岂潺潺。驰怀敷水条山里,托意开元武德间。终古诗人太无赖,苦求乐土向尘寰。”钱钟书在著作中引用了此诗并评价说:“此非柏拉图之理想,而参以浪漫主义之企慕乎?”“苦求乐土向尘寰”的王国维做了几天南书房行走,便被帝王师的身份压死在昆明湖底,而钱钟书则一心向学,临乱世而继绝学,在“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境界中把学问做到极致。如果把王国维自沉、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圆明园的废墟并称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三大景观,那么钱钟书的恬淡形象也可成为第四个景观。

钱钟书的另一个境界,就是淡泊名利。曾经有一位痴迷于《围城》的英国女士想见钱钟书一面,被钱钟书婉言拒绝了,他在电话中对她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栏目,早就把钱钟书列入了“黑名单”,要为他做专题报道。但一次次被钱钟书拒绝了。1991年,全国十八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钟书,同样被他婉拒了,别人告诉他会用钱来酬谢他,他淡淡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有一次,钱钟书因病住院,一个记者带着摄像机闯入病房采访他,他愤怒地拿起床头的蛋糕砸到了镜头上。1989年,《钱钟书研究》编委会成立,他对此事极力反对,曾向发起人之一学者舒展抗议:“昆仑山快把我压死了。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为名利所困惑的人格修为,他才能在学术上达到一种令人高山仰止的境界,比之当下那些热衷于自我炒作频频出镜的所谓的大师们,钱钟书人格风范永远让我们为之仰望。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这位横扫清华、风华绝代的大学者走完了88岁的人生之旅,中国文化界巨星陨落,人们无不为之扼腕。著名学者余英时教授发出了这样的叹息:“中国古典文化和20世纪同时终结。”管锥谈艺成绝响,世间再无钱钟书,当钱钟书的旗帜降下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

今天,我们纪念钱钟书先生,也是纪念他所代表的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让人仰望的人格操守。“阅世迁流两鬓摧,块然孤喟发群哀。星星未熄焚馀火,寸寸难燃溺后灰。对症亦知须药换,出新何术得陈推。不图剩长支离叟,留命桑田又一回。”这是钱钟书先生生前写的一首诗,也是他真性情的一种真实写照。 □唐宝民

上篇:牟宜之识破李万铭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3/5/20130509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3-05/09/09450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