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饭店打工的女服务员对记者采访她如何看待“劳动最光荣”时只能苦笑:劳动最光荣,劳动者也最苦啊!像我们这些临时工,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每月工资只有1200块钱,哪里能体会到光荣?面对非劳动性收入在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劳动者权益保护难以到位的现象,劳动的光环似乎正在褪色。
解读“劳动光荣”的涵义,自然少不了价值、尊重、体面、自豪等关键词。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多元性,“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受到拜金主义和享乐思潮的严重挑战,曾经作为“劳动者”的光荣感与自豪感被严重扭曲,“拥抱资本、疏远劳动、轻视劳动者”成为时下大行其道的社会时尚。如何让劳动体现应有的价值,让“劳动光荣”的主旋律重新奏响,成为实现中国梦亟需求解的社会命题。
重塑“劳动光荣”,必须确保劳动者足够的劳动报酬。这是体面劳动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所谓“足够”,即劳动者的劳动所得能够满足自己与家庭其他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既要保证其身体健康,也能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合理调剂。但在现实生活中,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并不能客观反映他们创造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而面临持续攀升的房价、物价、药价、学价,更使一线劳动者身陷凭正常劳动收入难以应对生存与发展压力的生活窘境,为了生计,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得不以透支健康为代价而加班加点。
同时,透过劳力付出与资本投入的产出比悬殊,以及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速的极不协调,更凸显劳动者的收入的严重滞后。资料显示,1979-2011年,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均为7.4%,比人均GDP增速低1.4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50.7%下降到2011年的44.9%;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20年里,劳动力的价值增长了20倍,资本的增值是2000倍。也许正因如此,面对“劳动能否致富”的媒体调查,高达76.8%的受访者都给予了摇头说不的否定回答。由此看来,确保劳动者足够的劳动报酬,既需要增加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也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升劳动者和资本博弈的能力等等。
当然,劳动者收入提高并非劳动光荣感的全部,社会事务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不可或缺。因此,确保“劳动光荣”回归社会,必须认真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提升劳动者社会地位。
(张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