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帮在难处 扶在实处

——南郑县工会帮扶困难职工纪实

2023年09月02日

2012年元月17日晚,南郑县委史志办公室职工徐代军家发生意外火灾,家里的家俱、家电、墙面、地板及生活用品全部被毁,经济损失5万多元,其妻无业,孩子年幼,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正当徐代军一筹莫展之时,县委机关工会在县上领导的协调下,筹措救助资金1万元,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其实,像这种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的事例,在“全国工会帮扶工作先进集体”的南郑县工会系统还有很多。

近年来,南郑县总工会紧紧围绕“帮扶、维权、服务”三大主题,以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主线,立足于“党政所需、职工所盼、工会所能”,不断丰富“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系列帮扶内容,面对面问民需,心贴心解民难,实打实帮民困,通过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实施,成功将政府和社会援助之力对接在一起,为党和政府联系职工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畅通的桥梁,不仅发挥了社会救助体系中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而且发挥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独特优势。

2012年春节上班的第一天,县总工会办公室收到了一封感谢信:“谢谢叔叔阿姨们!是你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救援之手,解我之忧,帮我之困,圆了我的大学梦,让我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使我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党和政府的关怀。”这是就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困难职工子女杨洋向南郑县总工会表达的感激之情。

杨洋的父母原系南化公司职工,父母离异后杨洋随父生活。2008年父亲患重病离开人世时外欠了一大笔账。去年秋季,杨洋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全县工会系统开展的“金秋助学”活动已经结束。县总工会得知后,破例为正准备外出打工的杨洋送上资助金,鼓励他战胜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并决定每年资助刘洋一定的学费,直至大学毕业。

面对许多家庭生活困难,作为“娘家人”的南郑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积极践行全总的“有困难,找工会”承诺,要求全县各级工会做到三个“决不让”:决不让一个困难职工没饭吃,决不让一个困难职工的子女没学上,决不让一个困难职工因生活困难发生意外。

早在2004年,县总工会就成立了县困难职工援助中心,但由于没有场所无法对外办公。2010年,他们痛下决心,收回了位于县城繁华地段、出租多年的原工人俱乐部6间门面房,筹资35万元,高起点、高标准地建立了230平米的困难职工援助中心,以“窗口”的形式,向困难职工提供“一站式”服务,设立了“爱心超市”、图书资料室,聘用2位工作人员,专职受理困难职工求助,对全县录入电子档案的2569户困难职工家庭,实行一年一审、有进有退、动态管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分工负责、上下联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帮扶网络,承担着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生活救助、助学助医、信访接待、法律援助等服务职能,把“民有所求、我有所助”变成了现实。

与此同时,县总工会积极推进职工互助保障计划,通过加大宣传,多措并举,保险储金连续三年突破10万元,覆盖职工近万人,并连续两年跻身全省职工互助保障工作模范县行列。县土产公司职工彭露患重大疾病不幸去世获得了31920元赔付金,她的丈夫孟兴军至今心存感念:“职工互助保险,是工会给职工办的一件大好事,让职工感受到了工会组织的温暖。”受益的职工成了互助保险的宣传者。

如今,“金秋爱心助学”和职工互助保险已打造成了两大“工会品牌”,在全县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年来,县总工会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380万元,累计帮扶困难职工(农民工)7600人次,其中困难职工生活救助金90.2万元,资助325名贫寒子弟圆了大学梦或完成学业,介绍各类人员就业480人次,带动就业和再就业648人。

(冯贵华)

上篇:没有了
下篇:掀起学习《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热潮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3-05/14/09463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