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教育部就《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估指标体系》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评估指标体系》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学校评估为不合格。
通过严格的考核体系,从而督促各级教育部门能够切实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培养,意义重大。这不仅有助于青少年拥有健康的体魄,也能够让大家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以及积极进取、奋勇争先的良好精神。最近几年,有关当下中小学生体质状况差的消息,一直不绝于耳。
广大青少年正值长身体的黄金时期,通过科学有效的举措,引导广大青少年投入于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当中,从而让大家拥有健康的身体,拥有阳光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不仅是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各方共同来努力。然而,在当下,很多中小学校存在着“重智育、轻体育”的不良倾向。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中小学校的体育课往往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不能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更让人痛心的是,在当前土地资源严重紧张的状况下,一些地区强行占据了中小学校的体育场,使得学生们失去了活动场所。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的体育锻炼热情也势必会大打折扣。也正因此,近年来,关于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的问题,逐渐成为了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面对如此尴尬现状,亟待拿出更多实实在在的办法改善这一现状。首先,必须要加大对中小学生体育指标的考核力度,并切实将这项指标作为考量学校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次,要为中小学校打造完善的体育活动场所。地方政府要将这项工作列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抓好落实,确保中小学生活动有场所。另外,要在全小学校园内营造热爱体育运动、强化身体素质的浓厚氛围。事实上,广大中小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家良好的身体素质,也能够激发大家奋发进取、勇争第一的精神风尚。此外,通过引导大家参与体育活动,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的品格与毅力等。 (陈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