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无奈的调侃,说现在老百姓变成了“老不信”。这当然是官方视角,因为实际情况是老百姓并不是什么都不信,而是在信息选择上存在明显的信源偏向,对来自网络的信息往往是不加辩驳地采信,对来自政府的信息则多加怀疑。
所谓“老不信”,准确地说,应该是真相焦虑。在一些公共事件上,网络、媒体和政府的信息,经常出现有无的截然对立,比如说有媒体和网络反映“昆明禁售白衬衫、白T恤”,昆明市工商局则回应称是谣传。另一些公共事件中,基本信息存在,但对细节信息的描述不同,真相也会扑朔迷离,比如近日网传四川江安出动特警暴力征地,殴打群众,江安官方则回应是对暴力抗法的果断回应,网传永州人大代表打人耳光,官方回应则是“抬手扫到了对方脸上”。这就出现了选择问题,到底该信谁?
有媒体分析,“老不信”的问题出在政府公信力,这依然只是一种官方视角,也无助于从本质上缓解社会真相焦虑。这种观点倾向于认为,只要政府总是说真话、不撒谎,老百姓自然会等待并相信政府发布真实信息。但问题在于,难道现在哪一个政府自认是在以虚假信息以正视听,未来又如何保证政府在事涉自身利害时绝不说谎?
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政府都不是也不应是信息真伪的天然垄断和裁断者,而只是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方。社会信息的流动,去伪存真,靠的是开放、健全而具有公信的社会信息系统。在这样一个系统,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即使有制造虚假信息的冲动,也很难让虚假信息长久停留社会,导致真相无从寻找,人人陷入迷茫。社会信息系统会快速启动矫正机制,让说谎者付出信用代价。
现在是网络信息和政府信息处于真相角力状态,普通民众则陷入真相焦虑,本质上说,原因在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失效和失序。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我们的社会却陷入信息真假的迷茫之中,实在是个悖论。
建设一个开放健全的社会信息统一,让真相不至于成为稀缺品,对社会未来的意义,会比追惩谣言大得多。
□肖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