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被普遍认为“最难求职季”。25日,华中科技大学光谷体育馆,300多家民营企业赶场招聘,其中不乏湖北知名企业,但却不复往年盛况。有求职者一听要加班或要出差,掉头就走。
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构成了“最难求职季”的尴尬形状。尽管这种现象凸显出的企业用工需求和大学生求职心态的不相吻合值得思考,但透过求职者敢于对企业加班“说不”,人们还是感受到即将走向职场的新生代劳动力对“权益”、“自由”和“兴趣”的追求与向往。这应该被视为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也许,有人会对大学生不屑加班持有异议,比如求职者眼高手低、怕苦怕累等。但谁又会否认其中没有更加关注个人生活质量和内心感受的积极韵味。曾几何时,过多过滥的企业加班和大量拖欠加班费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和诟病的劳务纠纷。对加班“说不”,表明大学生渴望有规律的工作状态。他们的就业理念已从给他人“打工”变为过自己的“生活”。
对加班“说不”,体现出劳动者对劳动权益的维护。尽管《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但在现实生活中,出于行业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对利益的追求,加班加点已成为企业司空见惯的生产常态,甚至由此衍生出所谓的“加班文化”。相当一部分企业违反劳动法规定,强制要求劳动者超时加班,并且不付加班工资,特别是一些生产季节性强、突击任务多的企业,劳动者更是每日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并很少过正常的休息日。
对加班“说不”,是劳动者对健康权利的保护。而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的“过劳死”更是向我们敲响的警钟。由此看来,减少无谓的加班,既是对企业职工的健康维护,也有利于企业的效率提升。
对加班“说不”,更是劳动者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基于人们对现代生活理解,工作、挣钱并非生活的全部,“既要钱又要闲”或是人们理想的生存状态。事实证明,以透支健康为代价的加班加点并不可取,按时上下班的有规律生活,才能让人们拥有更多的娱乐、交友和休闲的时间与精力。人们期待拒绝加班成为更多求职者的理性心态,成为企业招聘、使用和留住人才的新的杀手锏。 (张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