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当“孩纸们”成为主人翁

2023年09月07日

早先知道王小妮时,她还是“朦胧诗”浪潮中的一员。后来诗歌自外于时代,时代也不再正眼看诗歌,我和芸芸俗子一样,也就渐渐忘记了那个诗人王小妮——直到她忽然出现在媒体的视野,起因是七年前转做海南大学的教员,并据此写出两本《上课记》。

国中教育痼疾,多有人激烈陈词,此番《上课记》付梓,虽亦指归在教育,但谁都知道,一团乱麻的弊端背后,事事归因于那个不便言说的“国情”。只是经王小妮细锐如麦芒,生动如速写的文字,读者分明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真实的生命,他们早经从“天之骄子”的塔尖上跌落下来,表情懵懂而复杂,躁动又茫然,成为这个失重的社会最无奈的注脚。

在王小妮的学生中,超过70%是贫困家庭的孩子,80%是农民的孩子。这后面隐藏着一个科举制下都不能想像的现实,即国中名校的生源版图上,贫富比例日益悬殊:农村学生在北大、清华的录取名额中仅一成有余。被排挤的“先天弱势者”,或者早早出局,或者流落到二三线城市的普通大学。在《上课记》里,他们有的进城后还不认识红绿灯,要为助学金分配放弃尊严与隐私,他们热衷于鼓掌,尽管内心可能并不认同鼓掌的内容,他们在肯德基送外卖在餐馆做服务生,甚至有女生要去陪客户喝酒,他们中有人入学后才平生第一次读到教材以外的书,是王朔的《千万别把我当人》……对那些责难当今大学生浮躁不读书的人,王小妮想问的是,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读书?如果在他们的成长中,从不知道来自书的缤纷瑰丽,凭什么去无端地热爱书?有来自海南儋州的贫困女生在作业中写,“我想我需要钱”。原因么,另有学生说了:“我不要生活在社会底层,任人宰割”。知识、历史、真相、趣味,能换钱吗?不能。不能换钱有什么用呢?他们之前的求学经历,一律以有用没用,能不能备考为标准的。

贫寒让人失去机会和退路,但贫寒不该是沉沦的借口,倘若有胆气,看得开,吃苦受罪有时倒是对青春最好的磨砺。事实上,比贫穷更让青春迷茫的,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然而时时让你感到无力的庞然大物。譬如学生没有任意选择课程的权利和空间,譬如研究生不交版面费就没处发论文,不发论文就领不到毕业证,而学校有此规定,是为了凑够论文篇数好去争取国家的经费下拨……僵硬的规则与灵活的对策相得益彰,如此,大学不仅培养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而且成功地让学生人格分裂。这是个大家一起浑水摸鱼的江湖,你不习惯不屈从就退出。

两本《上课记》读下来,王小妮的文字愈形内敛、节制,从润物细无声的努力,到飞蛾扑火般的碰撞,她的悲悯之心是显而易见的。在1980年代,王小妮随她的丈夫徐敬亚辞职到深圳,一手洗衣、煮饭,一手独立写作,其冷静与柔韧令人感佩。然而,七年执教,却让她深喟:这七年的“出位”好累。她终于选择了退出。

在《上课记Ⅰ》的序言中,王小妮写道,“今天,一个自认的好人,总不能什么也不做,继续束手待亡”。于是,如纺织光线一般,她将诗意、审美、好奇心与道德勇气,从日常生活中抽出来,细细揉进自己的课堂,它们无助于兑现一个好的工作,但可以让心灵变得明亮和开阔。她惟愿相信,那些扁平、脆弱如纸的“孩纸们”终会自己找路,而不是走别人给出的路。

30年前,罗大佑在《未来的主人翁》中唱道,“每一个来到世界的生命在期待,因为我们改变的世界将是他们的未来。”歌中弥漫着无尽的苍凉与彷徨。如今,此岸的人们也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当书中的“孩纸们”成为“未来的主人翁”,愿他们作证,王小妮的付出并不“完全是徒劳”。

□童凯思

上篇:梁晓声:我关注底层因为我就出身于底层
下篇:《笑猫日记》七年发行突破两千万册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3/6/20130614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3-06/14/11610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