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海霞
趁出差的机会,从上海拐往南京,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独自旅游,虽是走马观花,却也美不胜收,感慨良多。
当一抹斜阳染红天边之际,我正在古秦淮的牌楼下仰视:“十代名都融古今文化,三吴胜地聚南北俊才”。夫子庙前香烟缭绕,一团紫气。江南贡院里,我似曾看到满腹经纶的士子们正挥毫泼墨抒写治世雄略挥洒人生抱负。跨过那道高耸的门槛,恰似鲤鱼跃入龙门。正所谓十载辛勤变化鱼龙地,一生期许飞翔鸾凤天。
贡院创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是由知府史正志创建。至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一体,由这里遴选,选拔出了诸多治世能臣民族英雄,还有艺术大师文学巨匠。使后世有幸读到文天祥的《正气歌》。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确立了吴敬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杨州八怪郑板桥乃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淮县知县,这个七品芝麻官儿工诗词善书画,笔下的墨竹至今无人逾其右。1296年出生的施耐庵,35岁由这里中了进士,看不惯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毅然弃官归田,拜罗贯中为师,写下了千古名篇《水浒传》。曾国蕃、左宗堂、李鸿章这些大臣们也是由这里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就连共产党奠基人陈独秀也是从这里走出投身于救苦救难的革命行列。直到清光绪年间科举制度废止,贡院便停止了开科取士。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便定格在了江南贡院的记忆里。
在这些从江南贡院里遴选出的才子士子中,有一个人是需要特别提起的,他就是林则徐。嘉庆九年,20岁时中举人,嘉庆16年即1811年会试中选,赐进士,官至湖广总督。虎门销烟,主张改革,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可惜他的抱负得不到实现,这个爱国主义者被史学界称为近代中国第一人臣。
我抬脚跨入那道高耸的木槛,几案前是一排活灵活现的蜡象,有文天祥、林则徐、唐伯虎……目睹着他们古风悠悠的神态,不由得感慨万千,森严的科举考试虽然残酷,却还是造就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才。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不吃苦,不博览群书,不持之以恒,哪里来的光宗耀祖,扬名立万!
退出贡院,夕阳洒满石板小街,秦淮河上的垂柳随风摇曳,河水静静流淌,似乎在述说着这里浓郁的人文历史,连牌楼上的楹联也是:“都是主人且领略六朝烟水,暂留过客莫辜负九曲风光”。
在这异乡的余晖里,我再一次回眸这古风悠悠的江南贡院,不由默诵起“源脉悠长诗礼江山昭日月,人文荟萃弦歌画舫又春秋”的联句,感叹着人事的更替和岁月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