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河北省环保厅污防处干部倪小茗在内,在2013年之前,石家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的城市空气质量有那么糟糕。2012年,按照原有的空气污染指数标准(API)评价,322天的优良天数,足以让他们在首都人民面前骄傲。然而,进入新一年,在全国74个以新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的城市里,石家庄1月和3月排名全国倒数第二,2月和4月倒数第一,而且,截至5月29日,优良天数仅有12天,占比仅8.1%。
和石家庄成为难兄难弟的河北城市还有不少,邢台、唐山、保定、衡水、邯郸、廊坊,这几个城市在一季度一起位居最重污染城市前十名,让整个河北深受震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河北又将如何应对?不久前,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到河北做了一番调研。
污染最重原因何在 扩散不利、排放量巨大、管理粗放
“看,污染城市都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确与地理位置扩散条件有关系。比如石家庄西高东低,呈‘避风港’式地形。”河北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点开地图,向记者解释。然而,比自然因素更重要的,还是巨大的污染排放量。
产业结构偏重,钢铁、建材、石化、电力等“两高”行业集中,其中,钢铁粗钢产量超全国总量的1/4;能源结构不尽合理,能源消费居全国第二位,单位GDP能耗比全国水平高近60%。以石家庄为例,23家热电联产企业,加上7座冬季供热站年耗煤高达2390万吨,超过了北京全年的煤耗总量。
这样的产业与能源结构,给了环境巨大的压力。河北目前的大气污染还是以煤烟型、颗粒物为主要特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巨大。其中,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居全国第一位,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国第二位。
大气污染来源无外乎几种,燃煤、机动车和扬尘。在河北,虽然大气污染还没有呈现明显的复合型特征,但是机动车尾气污染也日益突出。河北省环保厅副厅长殷广平告诉记者,目前,河北省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500多万辆,而且大部分都是黄标车。虽然每年淘汰黄标车的完成任务量都在超额,但是绝对量还是非常大。
大片裸露的土壤,重型卡车经过,一片尘土飞扬,让人不得不掩面而逃,而旁侧的建筑垃圾山上已经长出野草。记者被安排参观英利公司宿舍楼项目的节能设施,却意外地发现了这样的一幕,工地管理之粗放可见一斑。按照石家庄环保局提供的数据,2012年,市区大气降尘量月平均值高达16.91吨/平方公里。截至5月29日的149天中,95天首要污染物为PM10,也印证了扬尘污染的严重。
唤回蓝天难在哪儿 产业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
知易行难。大气污染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治理的难度本身就很大,对经济尚不发达的河北,更是如此。治理思路措施的每一条,实现起来都不容易。
比如压减煤耗。数据表明,石家庄的煤炭消耗总量从2000年的1500万吨猛增至2012年的6100万吨,而且每年正常增长量在200万吨到400万吨。能源消耗本身就存在增长惯性,对于正在急盼发展的河北,压煤的结果很有可能导致经济增速放缓。
比如淘汰落后产能。“河北的钢铁产量在全国数一数二,可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已经不可能继续支撑这样的发展,必须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环境空间。”殷广平这样告诉记者,但同时提及其艰难。“一家规模不算大的钢铁企业,一年产钢也就400万吨,在职职工5万人,退休职工和家属,还有10多万人,如果这家企业要被淘汰关停,职工的安置和企业在银行的贷款都需要妥善处理。”
比如产业结构升级。今年1—4月,石家庄全市规模以上高新企业同比增长23.4%,已经高于传统产业增速,但是这样的好消息并不能代表河北的全局。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对于亟待清新空气的京津冀人民,调整的过程可能会显得很漫长。
更大的难度可能还在于治理政策与资金。殷广平表示,河北大气污染治理第一期即5年的投入预计要达到5000亿元。根据石家庄市提供的数据,仅10项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未来3年的投入就需要近220亿元。
殷广平表示,希望中央能够更好地协调出台相应政策,比如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补贴,以及产业升级的税费减免等等。 (任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