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玩转洋机器的技术工人

——记西安庆华公司一分厂雷管自动装配班班长车波峰

2023年09月07日

换上洁白的工作服,穿上蓝色的防静电鞋,再办好相关入厂手续,记者来到中国兵器北方特能集团西安庆华公司一分厂的大门前,已是上午10时许。

这是一座典型的老式厂房,远远看去,低矮而又狭长。厂房外,太阳灼热,大树参天,绿荫遮蔽;厂房内,墙皮剥落,灯火明亮,秩序井然。地上铺着厚厚的胶皮,头上排着防爆灯,一个个穿着蓝色工衣的工人从身旁匆匆走过,进入一间间相连并不太大的操作间,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走过一截幽深的通道,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一个操作间内,一分厂雷管自动化装配班班长车波峰正在与几名工人调试压药柱的模具。按照火工品生产要求,操作间的温度常年要保持在16—32℃,湿度保持在45—60%。记者从外面进来,感觉工房里既凉快又湿润,可车波峰的额头还是渗出了汗珠。

火工品装配属于高危行业,其自动化程度越高,产品性能越高,职工生产安全性越高。火工品装配走自动化之路是国际趋势。一分厂雷管装配自动化程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目前有4台自动化机正在运转,有4台正在调试。作为自动化装配班的班长,车波峰是最忙的一个人,每天上班要安排全班的生产任务,还要处理突发事故,排除机器故障,解决生产中常出现的技术、质量等问题。

调试好模具,再走进大弹工房,从国外引进的两台雷管自动装配机有条不紊地运转着。车波峰围着机器转了几圈,查看了几个关键部位,给操作人员交代着应注意的问题。每天上班,到大弹工房检查生产情况是车波峰的分内之事。等安排好一切,他自豪地对记者说:“现在只需三个人看管的洋机器的班产量,相当原来30多人的一条生产线,而且质量和安全都有保障,这就是自动化的好处!”

今年刚40岁的车波峰,16岁顶替父亲进厂,在雷管装配线当工人。18岁考入职工大学,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后回车间当技术员、班长,自动化装配班班长。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能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全部用在企业产品升级改造和技术革新上,先后多次被评为企业技术能手和技术创新带头人,去年又被评为“陕西省劳动竞赛标兵”。

站在大弹工房里,看着眼前运转的被转化了的洋机器,一分厂副厂长常风说:“这都与车波峰及班组成员的辛勤付出分不开。”记得1989年,公司从美国引进的火工品自动装配机,当时由于受技术和人才的限制,设备未能调试成功,一直闲置。2000年,成立雷管自动化装配班后,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车波峰带领班组职工自制辅助备件,对部分工位进行大胆改进,并对装压药系统重新调整,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终于驯服了这台进口设备,使班产达到了6000发,为公司当年创产值300余万元,在行业开创了雷管自动化装配新生产模式的先例。

从那时起,车波峰对雷管自动装配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维修中出现的问题善于钻研,敢于逐个击破。2004年,24工位装配机由于磨损而造成精度下降,导致产品良品率降低,班产减少,维修的难度很大。公司曾几次召开相关人员研究制定方案,方案实施后还不能保证精度的提高。车波峰通过仔细琢磨,拿出了自己的方案,经分厂领导同意后,利用生产间隙大胆实践。由于拆卸定位轮的外露空间小,无法正常拆卸,定位轮拆卸不下,后面的工作就无法进行,曾一度陷入停滞阶段。一些专业技术人员都说这种方法行不通,是白浪费时间。车波峰也陷入了两难之中,如果这个办法行不通,那另外一套办法就是只有卸掉中心柱,把设备自上而下拆卸,那将耽搁生产至少两个月,且转盘拆卸后,重新安装的精度无法保证,风险更大。为此,他经常待在设备现场,观察设备的运转情况,在定位观察口处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经过多次观察和试验,他用一种辅助工具代替手工伸入里面,卸下滚轮,并在纸上画下了草图,对尺寸进行核对,又找材料加工,利用一些废旧工具,很快就做成了辅助工具。经过两次试验改进后,终于成功拆卸了滚轮并进行了更换,转盘定位问题得以解决,恢复了24个工位模都能正常使用。按理论计算,原来有4个工位模由于精度保证不了,无法使用,设备的转速为每分钟25发产品,减去4个不能用的工位模,则实际为每分钟21发产品,问题解决后,则每分钟增加4发产品,那么每班按7小时计算,则每班增加1680发,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学无止境。作为一名“兵头将尾”,车波峰十分注重理论学习。在企业产品升级改造中,他深感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于是,在2004年—2007年间,利用业余时间自修了沈阳理工大学函授专升本“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并取得了相应的文凭。之后,他又迫不及待地把新知识用在实践中。在有了引进吸收两条自动化生产线成功经验后,车波峰建议公司自主研发火工品自动装配设备,并提供大量的技术参数,使研发少走了弯路。同时针对自动机大多备件受国外进口制约的因素,他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部分工位进行大胆改进,使主要备件做到自己生产。

玩转洋机器的技术工人。在车波峰及全班职工的努力下,一分厂目前已有两条自主研发的雷管自动装配机投入批量生产,火工品自动化生产线也从原先的一条,发展成现有的4条,并实现火工品自动装配的国产化,进口备件基本被国产化代替。 本报记者 阎冬

记者感言:

写完这篇稿子,正是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成功交会对接的时候,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以漂浮状态潇洒地进驻了天宫一号。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又一次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万分激动的时刻,我不仅在问,作为国防企业密集的陕西省,有多少企业的科技人员、普通职工在为国人“飞天梦”而立足岗位,创新奉献?

这似乎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当我采访了众多航天、军工企业的职工后,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明了。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与日俱增,国防实力的不断提升,需要“两弹一星”精神,需要“载人航天”精神,也需要默默无闻、创新实干的岗位奉献精神。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航工业西飞公司“薛莹班”班长薛莹和车波峰就是后一种精神的典型代表。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以不平凡的业绩支撑着军工事业的“薪火相传”,壮大发展。

上篇:中国梦·劳动美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3-06/19/11629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