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石泉县委、县政府在全面贯彻落实好国家各项教育惠民政策的基础上,持续强化五大教育惠民举措,助推全县教育公平向纵深推进。
十五年免费教育惠及千家万户。在全面落实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基础上,该县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春季起,按照每生每学年1600元的标准,全部免除了县职教中心(职业中学)和石泉中学(普通高中)在校生学费。又于2013年春季学期起,按照每生每学年900元的标准,全部免除了全县各类幼儿园和小学附设幼儿班学前三年幼儿保教费。上述所有免费教育资金全部由县财政承担,仅此一项,县财政每年将支出近1000万元,此举确保了全县各学段所有贫困家庭学生都能顺利入学。
“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城乡学生。该县自2009年秋季起,开始在全县近7000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中,按照贫困寄宿生每生每天2元、非贫困生每生每天1元的补助标准,全面实施了“蛋奶工程”(主要是提供营养早餐);自2011年春季起,在继续实施好“蛋奶工程”的同时,又采取改善后勤条件、灵活供餐模式等多种举措,一次性在全县57所义务教育学校15790名学生中全面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自2012年秋季起,按照上级统一部署,“蛋奶工程”和“营养改善计划”并轨实施,为确保此项惠民政策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最大效益,石泉县将每生每天4元的补助政策分两项实施,即每天早餐补助1元,每天午餐补助3元,以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每天都能吃上营养早点,每天中午都能吃上营养午餐。
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健全完善。从2007年开始,石泉县将家庭困难的学生全部纳入城乡低保,年均发放生活补助30万元左右。并于2007年设立了圆梦教育基金会,广泛募集助学善款和联系爱心助学团队,在重点做好当年考上二本以上院校贫困大学生入学资助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建立了覆盖全县各学段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五年来,已对858名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了资助,共发放助学金428万元,向3392名在校大学生办理和发放助学贷款1995.2万元,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的助学目标。
贫困大学生定向委培机制创新建立。为进一步激发贫困家庭送子女上学的热情,石泉县于2012出台了《石泉县贫困大学生定向委培实施办法(试行)》,在充分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下,县政府每年遴选15名户籍在石泉,当年被二本以上院校农业、林业、水利、医学、建筑、社会管理专业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进行定向委培。签订定向委培协议,凡签订了定向委培协议的贫困大学生,每年由县政府负责为每位定向委培大学生解决学费及住宿费5000元,并可同时享受国家助学金或生源地贷款政策;毕业当年由县政府统一安排到本县基层对口事业单位就业。2012年首批4名符合条件的贫困大学生已与政府签订了定向委培协议。
留守儿童管护“石泉模式”文明全国。留守儿童问题是城镇化进程和现代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特殊产物,石泉县劳务经济一直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0%以上,因此留守儿童问题尤为突出。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农村劳务经济健康发展,该县自2007年开始,通过建三大中心和四支队伍,着力构建立体式留守儿童教育管护网络,通过三年的不懈探索,创新建立了“党政统筹、部门联动、教育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六位一体”留守儿童教育管护“石泉模式”,得到了中省市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先后被授予“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全国留守儿童工作示范县”,并被中省作为典型经验推广应用。 (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