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到汉中采访,文友冯贵华先生郑重地赠给我两本书:一本是散文集《指间风声》,一本是诗集《激情阳光》。两本书都不厚,薄薄的,却是作者的圆梦之作。“朴实也好,华丽也罢,只为记录那些曾遗失的美好”。
冯贵华现为南郑县总工会干部、县作协副主席,与我有十余年的文友关系。“识君,先识文”。从我进报社那天起,在《陕西工人报》编辑记者心中,“冯贵华”三个字都是响当当的。他的来稿不仅在数量上占先,而且在质量上可以与记者争优。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消息、通讯、言论,散文、诗歌,小说,各类文章满报飞,这样的“写家”在通讯员中堪称“极品”。长期的编读往来中,我认识了冯贵华的文,也认识了他的人,更读懂了隐藏在他文字背后的一个文学追梦者的“文学梦”。
时下,我们都在谈“我的梦”、“中国梦”,冯贵华的梦就是倾其所有而为之奋斗的“文学梦”。他在《指间风声》后记中写道:“写作是一件痛苦而快乐着的事情。”我感同身受。在重振陕西文学雄风的时候,我们要倾情于“文学明星”,更要关注“文学平民”。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创作。如贵华老兄,他出身贫寒,一生坎坷,年轻时生活漂泊不定,做过民办教师、乡广播员、供销社营业员、县志编辑和工会干部。在到工会工作之前,他常常为工作、生计而发愁。是写作,将他从一个农民变成了国家干部;是写作,使他战胜了生活中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是写作,让他苦难的人生而变得神采飞扬;是写作,让他做了二十年的“文学梦”而梦想成真!
这个“梦想成真”的完美结局就是《指间风声》和《激情阳光》的问世。作品是作家可爱的孩子,贵华老兄嘱我为其作品写点文字。对于诗我不敢妄加评论,对于散文,还是有话可说的。
说句不是恭维的话,《指间风声》是近几年来众多文友送给我的作品中最耐读的一本。这本16余万字的散文集,收录了冯贵华先生多年来散见于诸报端的60篇散文,抒情、写景、状物、风情、品味、乡土、游踪,都在其中,杂而不乱,文笔优美而清秀,思绪飘渺而飞扬,像是出自一个多情的美少妇之手,而不是一个年过半百的“沉吟诗人”。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创作的精神家园,冯贵华的精神家园在汉中、在南郑。他写汉中山水,文笔清丽,情感真挚,画面感强。如《夜南湖》中的“银月跌跌撞撞游进湖中,像一块玉璧沉在水底。湖里全是星星,犹如千万双明眸闪烁,争看嫦娥出浴。”他在写景时,注重理想色彩和现实氛围营造,从而恰如其分地抒发出内心的感受:“从黎坪森林公园归来,我满耳都是一叠一叠的瀑布声了。枕着这涓涓的、滔滔的瀑布声,我进入了梦幻仙境。”“若我也是蝴蝶,我真愿隐入偏僻的深山,与野花为伴,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写汉中的田野,能溢出亲情和母爱:“油菜花所透出的意韵,诉说着儿时对乡村的回忆,那是泥土给它赋予的千般呵护,那是庄稼人给它注入的万般关切,亦如母亲给我的爱一样!”他写汉中的饮食,融入文化的因素,让人无限遐想,读了他的文字就有一种非吃不可的馋相:“到汉中来,若能吃一碗菜豆腐,不仅是在享受一种美食,而且是在感受一种文化。”“在汉中,要寻一种真正成气候且又雅俗共赏、味美价廉的特色名吃来,恐怕非面皮莫属了。”“特别是那红艳艳的腊瘦肉如陈年老酒别有滋味,越嚼越香,越吃越想吃……”
作家梁晓声说:“我关注底层因为我就出身底层。”冯贵华写南郑、颂扬汉中,正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灵魂已与那儿的风土人情融为一起。他的文字不缺乏赞美,也充满了钩沉和怀念,还有挥之不去的童真、童趣。读《儿时中秋月》、《藏猫猫》、《浓浓腊八情》等篇章,我读出了他童年的贫寒和快乐,也读出了“我会听见梦中蟋蟀的轻吟”般的诗意。
当然,作为一部多年心血的结晶,《指间风声》也有不足之处。作者写家乡,并没有走出家乡这个氛围,作品显得不够大气。一些篇章特别是写景的地方有雷同之处,写地方小吃,文化底蕴挖掘不深,行文便不会走远。
“瑕不掩瑜”。总之,这是一部比较成功的作品。“时间会让感情风干,而文字可以让记忆永久保鲜”。美好的东西不会被遗失,因为有散文、有文学!感谢冯贵华用优美的文字留住了寄存在人们心灵中的许多美好。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