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家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没有国家、省级名医,但也有不少被身边老百姓爱戴的医生,而主治医师王金龙就是这样的一位“名医”。熟悉王金龙的患者都知道,无论刮风下雨,他总是提前半个小时进入工作状态。早晨7点半不到,他的桌边就围满了就诊的患者,有的甚至是从邻近郊县慕名而来。有人做过粗略统计,王金龙平均每天接诊患者多达70余人,有时忙得一口水也喝不上,中午吃饭时间也要坐诊。下午6点下班后,只要有患者就诊,他都认真耐心地诊治。他说:“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医生,我有责任为更多的社区群众解除病痛,使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方便、经济、高效的医疗服务。”
2011年10月,全科诊室整体装修改造,导致门诊无法正常开展,王金龙克服困难,在临时搭建的诊疗室内,坚守在临床一线。除了门诊工作,王金龙还要负责指导辖区232名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的干预。全天24小时保持手机畅通,随时接听患者的电话。胡家庙地区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大多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在全科诊室里记者总能听到他一遍遍重复叮咛,向老年患者讲述病情,解释治疗情况和平时生活、饮食需要注意的事项等。记者在他手机备忘录里发现不少患者的病情信息,家住西北电力设计院的李老太太就是让他特别操心的一位。因患糖尿病李老太已卧床四、五年,还患有慢性气管炎等病,一遇天气变化,就会胸闷、气短,病情发作。每逢换季变天,王金龙都会主动上门为老人查体,用血糖检测仪检查老人的血糖,调剂老人使用胰岛素的用量,并进行健康指导服务。上门随访慢性病患者时,他注意掌握每位老人的起居规律,情愿自己多跑几次,也不影响老人的休息。
数年来,王金龙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患者的信任,成为患者的贴心人。上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童,都成了他的“粉丝”。一提起王金龙,大家总是开心地说:“王大夫啊,他很好的,有什么问题问他,他总是很耐心地跟你解释。”“遇到这样的医生,心情也会好起来,身体也好了一半了。”
可这样还不够,王金龙把如何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指导疾病心理康复等课题,作为开展临床诊疗新的工作思路,提出了“治愈精神比治愈躯体更加重要”的诊疗理念。在他看来,新的医学模式将医患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医生应该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细心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有效的治疗者。通过激发患者自身的潜能和自我调节的作用,达到促进疾病治疗与康复的效果。长缨东社区中有一名小男孩,因为高考失利,精神上极度压抑,患有严重失眠。王金龙一边为他治疗,一边鼓励他,激励他,最后唤回了他对生活的热情,拿起书本,重回学校,病症自然痊愈。
“全科医生关注的不应该只是生病的躯体,而应该关心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要服务好地区群众,就需要拥有更多的博爱,用博爱之心去关心、爱护、引导社区居民的健康。”在这个梦想的支撑下,他以一片真挚之情全心投入在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中。 本报记者 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