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城管似乎跟大家的印象里有点不一样。他执勤时身上总有两件“法宝”——一份西安交通旅游地图和一个抄录着全市所有公交详细线路和收、发车时间的小本子。遇到询问陌生地址的人,他就会拿出地图仔细查找、耐心解答,在火车站工作时常常是几个人同时问路,他都回答得又快又准。由于下午六点后问路的人会更多,他就坚持每天下班后,专门用一小时给人指路或送老人到车站。这个新城区执法局的执法队员叫刘林,几年来,从火车站广场到康复路、西京医院门前,他坚持给行人指路上万次,被大家亲切的称为“城管活地图”。
前几年,火车站广场改建,拆除了很多隔离栏杆,但遗留在地面上的100多个突出地面3公分、直径约2公分的膨胀螺钉一直无人问津。虽然这些不起眼的螺钉不留神很难发现,但经常“暗算”路人。看到这一情况,刘林就利用执勤间隙逐个清理。人防水泥地面异常结实,手划烂了,螺钉被砸歪了,有的依然顽固,执着的刘林跑到五金店买来一把钢锯,先把螺钉露出地面的部分锯掉,再用榔头将其砸平。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辛劳,广场上的“梅花桩”全部被清理掉了。
刘林指路“出了名”,助人也“上了瘾”。有次,他看到一个小青年连续两天坐在火车站前的城门洞下,情绪低落,就主动上前攀谈。了解到小青年是负气离家出走,现在后悔了,却因没有回家的车费而滞留在车站,他立即掏出手机,与他家人联系上。与小青年通话后,小青年的父母请求刘林将孩子送到张家堡亲戚家,并告知了西安亲戚的电话。刘林联系好后,买来食品饮料,将小青年送上了公交车,又给了他搭车钱。
像这样的事,刘林做过很多。一天下午,在下班的路上,一位和家人走散,已在西安街头流浪五六天的四川凉山彝族老人向刘林求助。刘林在街边扔下自己的自行车,马上领老人坐公交汽车来到位于长安区的救助站。第二天,他放不下心,一大早乘公交车来到救助站,等老人吃完早饭,带老人来到火车站。老人丢失了身份证,又记不清自己的出生年月,无法办理临时身份证,换不了火车票,刘林只得带老人到西广场派出所。老人乡音浓重,让户籍民警犯了难。经过耐心细致地询问和网上查找,半小时后终于打印出了老人的户籍证明,在售票窗口领到了晚上10点多,经过四川西昌的k 165次火车票。在候车大厅,刘林一直陪伴在老人身边,给老人买来饭菜和路上的食品,看见老人身上有外伤红肿疼痛,他又买来消炎口服药。直到晚上10点多,把渐渐恢复体力的老人送上火车,又托付列车长和乘警照顾,看着列车启动,老人踏上了1300多公里的回家旅途,刘林才离开了火车站。直到第三天晚上8点多,刘林接到了老人家里打来的平安电话,他的一颗心才算放了下来。
刘林的“好揽闲事”,不仅没有误了本职工作,反而干得更加有声有色。这些年,他先后获得“百名文明执法标兵”、新城区创卫先进工作者,并在2012年被评为“西安市十大人民满意城管”。对于自己所做的事,刘林十分淡然,他说:“我微小的付出,只是希望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关爱,为他们点燃生活的希望。”
本报记者 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