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但是正史中并没有他的传记。不过,高俅之所以家喻户晓得益于《水浒传》,在小说里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奸佞之徒。
高俅原是一个市井无赖,一度成为丧家之犬,活得很窘迫。但是,高俅并非等闲市井无赖,他会刺枪使棒,吹弹歌舞,相扑顽耍,尤其擅长踢脚气毬(据说是现代足球的雏形)。
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记载:“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王晋卿便是驸马爷王诜,是英宗皇帝的女婿,徽宗皇帝的姑父。高俅在驸马王诜身边做亲随的时候,徽宗皇帝还是端王,一次偶然事件改变了高俅的命运。有一次,王诜与端王赵佶在等候上朝时期相遇,赵佶忘了带篦子,于是向王诜借了一个,修理了一下鬓角。赵佶用后对王诜说:“这篦子的样式非常新颖可爱。”王诜回道:“我最近做了两个,还有一个没用过,随后就派人给你送去。”当天,王诜就派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碰巧,赵佶正在园中踢毬,高俅便站在一旁看,兴趣盎然地观赏。赵佶注意到高俅,凑近问道:“你也会踢吗?”高俅点了点头,于是二人对踢,高俅秀出了高超的踢毬技能,让赵佶非常高兴。赵佶当即派人传话给王诜,说他把高俅留下来,做自己的亲随。
自那以后,高俅每日陪伴端王赵佶,寸步不离。不到两个月,哲宗皇帝驾崩。因为他没有儿子,文武百官商议,册立端王为天子,立帝号为徽宗。徽宗即位,便有意提拔高俅,并为此煞费苦心。当时干部政策有严格规定,凡是担任县令以上的文官必须具有三考出身的进士资格,像高俅这样的闲杂人员,要想要挤入文官圈子是不现实的。武官任用也有规定,没有在边境立功,不得为三衙长官。因此,徽宗采取变通办法,先让高俅下基层挂职锻炼,在守卫边境大将刘仲武手下锻炼一些时日,刘仲武在边关作战立下大功,高俅也跟着沾光。由于高俅上头有人,而且很硬,凭借挂职锻炼的功劳,一跃成为殿帅府太尉,统领京城八十万禁军。
别看高俅平步青云,一下子当上了太尉,成为位极人臣的大人物,但是,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始终不脱小人的本色。上任伊始,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公报私仇,打击报复。禁军教头王进因为患病未痊,缺席参拜新任太尉,高俅当即大怒,认为他“搪塞本官,抗拒官府”,立即派人把他找来,狠狠责骂了一顿,若非众多牙将求情,王进当时就在劫难逃。高俅急于修理王进,一是为了报仇,因为他曾经被王进父亲一棒打翻,二是为了立威,毕竟他心里有些自卑,尽管被破格提拔了,但是底气并不足。君子胸怀坦荡,厚德载物,从容自信,而心胸狭窄,报复心强,缺乏自信,正是小人的第一大特征。
小人的第二大特征就是,胸无大志,缺乏战略眼光,只顾眼前利益,只会做表现文章。禁军是大宋主力部队,担负着保卫国家和京城的重任。高俅掌管禁军,本应加强军事训练,提高战斗力。可是,高俅却热衷于玩花架子,哗众取宠。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高俅主持的争标竞赛开始是“横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如大旗、狮豹、棹刀、蛮牌、神鬼、杂剧之类。又列两船,皆乐部。”争标之前,先是吹吹打打,后面的争标竞赛,也要搞出“旋罗”、“海眼”、“交头”等花样,场面非常热闹。但是,这样的花架子,中看不中用,忽悠对军事外行的徽宗还行,真枪实弹作战就不行。
小人的第三大特征是,私欲压倒一切,为了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甚至不顾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当时大宋内忧外患,辽金一直虎视眈眈。高俅官居太尉,不懂得责任重大,不致力秣马厉兵,却一门心思以权谋私。靖康元年,高俅的保护伞宋徽宗退居二线,有大臣上书揭露高俅腐败行为,指控他“身总军政,而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既供私役,复借军伴。军人能出钱贴助军匠者,与免校阅。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诸军。请给既不以时,而俅率敛又多,无以存活,往往别营他业。虽然禁军,亦皆僦力取直以苟衣食,全废校阅,曾不顾恤。夫出钱者既私令免教,无钱者又营生废教,所以前日缓急之际,人不知兵,无一可用。”
这就是高太尉干的好事,不仅侵占军营地皮建私宅,而且把禁军当作私役,为他家干私活。更邪乎的是,居然本末倒置,高家私活高于本分训练。凡是会手艺的,就得去高家服私役。如果你没手艺,便花钱雇工匠代替。有钱的出了钱,可以免于训练;没钱的找营生赚钱,也不能训练。高俅如此治军,终究导致纪律废弛、军政不修,使大宋王牌军变得软弱涣散,简直形同虚设。就高俅个人而言,在京城营造那些房地产,转手倒卖一下,就可以财源滚滚,获得大量黄金白银。但是,对于大宋来说,让高俅掌管禁军,无异于自废武功,自毁长城。历史总是无情的,当金国虎狼之师大举入侵的时候,京城几十万禁军没有进行有效抵抗,就土崩瓦解了,眼睁睁地看着京城沦陷,皇帝被俘,生灵涂炭。如果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话,那么作为禁军统帅的高俅,对于北宋的灭亡负有重大责任。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可谓一语中的。实际上,何止两汉的兴衰与贤臣小人密切相关,所有朝代都不能摆脱这个兴衰的规律。可以说,任何清明繁荣的时代,都是君子当道的时代,任何腐败衰微的时代,都是小人得志的时代。 (陈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