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做什么?防汛、抗灾、救援,这都是我这个突击队长的职责所在。这一段时间,大家都一样奋战在一线,大家都很辛苦。”一句很简单的话就结束了他二十多天奋战在雨中的工作,这就是年轻的吴起采油厂楼坊坪采油大队脚扎川区队防汛抢险突击队队长刘渊。
7月7日,陕北百年罕见的强降雨不约而至,作为区队的防汛救灾突击队队长、防汛物资救急供应员刘渊第一个反应就是联系各井站,询问灾情,统计所需物资,筹备应急工作。
抢修电路,不能让油井停下来,不能让工友没电用
7月10日,28—11井区汇报该井区常沟袁石洼处高压线杆因滑坡倒塌,接到灾情汇报,区队长立即组织突击队配合厂供电车间进行抢修。刘渊接到领导的任务后,带领大家立即赶到现场,他告诉大家,一定要加把劲,那根电线杆连着的是24宗井场生产生活用电。生产用电不能等,因为那是一个日产液140多方的井区;生活用电不能等,那是因为大山深处24宗井场的兄弟们白天夜晚都不能没有电,不能没有通讯。大山深处的弟兄们的期盼,油井的正常生产,这是我们担在肩膀上的责任。天黑了,他们没有休息,夜深了,他们还没有休息,第二日早7点,电线杆终于移栽好了,高压线拉通了,年轻的小伙子们笑了。
“和刘渊一块工作,有一种激励我们忘了苦忘了累的精气神,他把苦活累活脏活都抢着干,在他身上好像有用不完的劲,有时候他好像有点傻,说什么工作都是自己责任,一个普通的采油工,却工作起来比谁都卖命。”他的同事张明栋这样告诉笔者。
深深的拥抱
7月19日,大雨的频繁而至,山路一遍一遍的抢修,但是那么多的路段还是泥泞得好似河塘一样,刘渊和同事孙光有负责常沟油区油罐车平安运输原油。路滑了,他们就为油车铺路,车陷在泥里,他们就用铁锹一锹一锹地挖,一天的时间就在泥里很快过去。天黑了,油区的最后一车油就要运出的时候,没想到在半路上滑进了积水坑,一动不动,眼看雨又要来了,他们两个没顾得上多想,马上开始想办法施救,一小时,两小时,一直到凌晨1点钟,油车终于出站了。
两个泥人看着油车平安开走,没想到吃饭,没想到睡觉,互相看着自己满脸满身泥的样子,笑着深深地抱在了一起。
“那是今生最温暖的拥抱,是我的同事,也是我的朋友给我坚持的勇气。”说到这里刘渊自己也很动情,为他的同事给的拥抱而感动。
因为责任在雨里行走
“刘渊是个很洒脱的小伙子,工作特别认真,特别有责任心,只要把工作安排给他,他就会克服所有困难完成,他身上有着真正的吴采人三无怨精神。”该队区队长蔺永明告诉笔者。
7月21日夜,无情的雨越下越大,10点多了,刘渊还带着铲车在翟庄滑坡地段发油,领导嘱咐那是个危险地段,一定要把车都安全送出,坚决不能停留在那里!
为了协调好油车和铲车的配合,他就在雨里来回奔波,衣服湿了,他没办法穿,就干脆脱掉,光着膀子站在泥水里指挥,这一忙,就是五六个小时。凌晨三点,雨没有停,但是他分管的15辆油车安全运送到安全地带。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石油工人,没有人知道什么样的动力让他不怕风雨,黑夜里光膀子走在雨里。他告诉工友,那是责任,一个石油人保护国家人民生命财产的神圣职责。
困难再大,不能苦一线工友
雨下的没停的意思,28—47井区的职工汇报生产生活物资紧缺,可是那边全是山路,好多路段滑坡,车辆无法行走,因为那是区队最边缘的井区,路一下不能畅通,大家都在发愁的时候,刘渊说:“我们是抢险救灾应急突击队,我们有责任为一线职工解决困难。”
他首先带头用肩膀扛起井区所需生产生活物资,泥泞的路上,一里、两里……十几里的山路,他们徒步行走。当把井区所需用品送到同事的手上的时候,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被汗水浸湿,脸上却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
想家只能打电话
刘渊的妻子也是一名一线采油工,父亲工作在外地,家里只有母亲和两岁多的女儿,连日强降雨使他家的石窑前的平房过水漏雨,母亲打电话要他回家修缮。他却告诉母亲,等雨期过去了他回家再修,电话那头听到是母亲轻轻的叹息。
当问起刘渊多长时间没有回家了?想女儿吗?他很长时间没说话,在停顿间他说距离自己上次回家有近两个月了,有空的时候就给家里打电话,虽然女儿不能懂自己的意思,但是能听到女儿的说话声就很幸福。
细雨中,刘渊和他的同事们还在抢修着被雨水再一次冲毁的道路,我也知道他还在想办法为那些困在一线的职工送去温暖,我也知道在吴起采油厂有无数个刘渊在一线为自己的责任努力着,工作着,奉献着,我也为这些可爱可敬的石油人感动着!
(王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