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已是夜里十二点多了,儿子等不到父亲回家,只好对妈妈说:“等爸爸回来你叫醒我。”上高二的儿子有半个月没回家,明天一早,就要回到学校了,又一个周末,他从学校回来,父子俩又没能在一起说上话。望着儿子熟睡中嘴角微微噘起的那张脸,41岁的妻子又一次守候着家门,座在沙发上等丈夫回家。
此刻,这名儿子盼、妻子等的炉前汉子:炼铁一号高炉作业区作业长、省劳模黄述军在高炉前正和炉前工们一道,顶着一千多度的炉温,汗湿衣衫清理渣铁。
作为“炉嫂”的王靖雯,结婚26年来,她已习惯了丈夫黄述军为生产忙得“夜不归宿”。她知道,这次复产比哪一次都艰难。从一号炉开炉以来,算起来丈夫已经连续有4天没有回家,在炉前那样危险的环境,他的安危、他的身体状况又着实令她牵挂,但他是不会接她的电话的,因为他说过:上了高炉别打电话,打也不接。
停产近两个月后,一号高炉自7月23日复风以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钒钛配比恢复到停产前约40%,渣量大、流动性差要频繁出渣,炉温区间随时要注意调整……炉前近几十人全身心呵护着新工艺中变得“娇气”的高炉,修整铁水沟、清理泥炮、检测风温,一个个炉前工们在燥热的环境中快速劳作着,也期盼着:他们知道,炼铁高炉,作为略钢生产的“龙头”,他们的工艺操作,他们的汗水付出,换来的是略钢整个生产线的稳定顺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
独自送儿子上车回学校后,放心不下的王靖雯做起了丈夫爱吃的泡菜土豆丝和绿豆稀饭:炉前高热、出汗多,连续劳累人胃口差,吃一点能补充些营养。她拎上了饭盒,装上丈夫爱吃的家常饭出了门。
高炉上,远远地,看见那熟悉的身影挥舞着氧管在吹铁口,一身蓝色工作服下,显得更黑瘦了,终于见到了4天没有音讯的丈夫黄述军,王靖雯擦干脸上的眼泪,把饭送到高炉旁。
(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