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钟洁)为切实做好《劳务派遣若干规定(草案)》征求意见工作,8月29日上午,全国人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联合调研组在陕西省总工会机关会议室召开了《劳务派遣若干规定(草案)》征求意见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巡视员张世诚、人社部法规司副司长芮立新、省总工会巡视员李向柱等出席了会议。我省建筑、通信和金融等行业14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职工和工会工作者从自身行业出发,各抒己见。
“我们都是劳动者的一员,希望大家不要拘谨,说出不同的看法,立法工作就是希望听到最真实的意见,我们的意见征集到9月7日才截止,要是有新的想法,也可以通过网上和写信的方式反馈。”会议刚开始,人社部法规司副司长芮立新就鼓励大家畅所欲言。
会上,与会者分别从立法目的、细化条文、提高法规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大家就劳务派遣规定用工单位在辅助性岗位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用工总量的10%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用人单位支持劳务派遣工总量比例,但他们却因“编制”放不开,有不少顾虑。
中铁一局工会劳动保障、女工部部长张方说:“中铁一局有合同工28000人,劳务派遣用工近8000人。不是我们不想用合同工,‘编制’是一道坎,每年只有400左右的指标,我们不得不用劳务派遣工。如果劳务派遣工只能占用工总量的10%,正常业务开展就有困难。”
中国联通陕西分公司职员于桂红有些担心地说:“像我们电信行业,为了拓宽业务快速发展,劳务派遣工已经占到了80%,现在要压缩到10%,我们的压力非常大,要么选择淘汰部分业绩不好的劳务派遣工,要么将部分业务外包出去,但是外包公司的质量参差不齐,还存在着外包公司克扣劳动者工资的现象,这样反而损坏了劳动者的权益。”
劳务派遣工总量限制,很大程度上需要顶层设计改革,一些产业表现得比较突出。参与讨论的企业相关负责人的发言,基本上都希望放宽用人指标,规范用工形式。同用人单位一样,一些基层员工也认为放宽“编制”,是完善用工形式的首要任务。
陕西建工集团三爻直属项目部厨师樊军虎的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对劳务派遣用工总量的限制,没有表现得非常乐观。他皱着眉头说:“如果指标不改变,派遣工人数减少后,洗菜、整理厨具这些辅助性工作,很可能需要我一个人完成。”
省总工会巡视员李向柱强调,近年来,劳务派遣几乎遍布各行各业,劳务派遣工普遍存在低薪酬、无福利、无公积金、超强度工作、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情况。劳务派遣规定中明确指出,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岗位上实施,这将有利于规范,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