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是第48个“国际扫盲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文盲率为4.08%,文盲人口约5466万。根据2005年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文盲”指的是“不识字的成年人。”
但随着科技发展,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文盲”:许多人提笔忘字,很多字看到都认得,就是写不出来。专家呼吁,年轻人应该重新拿起笔来,不做电脑时代的“新文盲”。
西安市于1996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8年底,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8%。
我国曾大规模扫除“传统文盲”
电视字幕上偶尔出现几个认识的字,94岁的西安市民曲女士都会试图念出来,博孙子们开心。
别人都以为她上过学,曲女士说,她上过“脱盲班”。小时候,大人说女孩上学没有用,女孩们就在家学学针线活,很少有人上学。1950年,国家让她们上学,说不上学就不是新时代的女性。当时,她上过一年的“脱盲班”,“念过很多字,现在年龄大了,很多字都忘光了……”
曲女士说的“脱盲班”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扫盲运动中出现的,当时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
西安市统计局2009年发布的报告指出,西安市已于199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8年底,西安市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8%。截至2007年末,西安市大专以上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5%,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63年。
西安市教育局高教职教与成人教育处工作人员表示,扫盲工作过去一直由西安市扫盲工作委员会承担,一名主管教育的副市长作为该机构的主要负责人。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该机构已经撤销,相关人员并入西安市教育局。目前,西安市教育局、民政、工会等部门,已经将以前的“扫盲”工作转变成社会教育、青年技能教育,旨在提高成年人劳动水平。
成为“现代文盲”我们该怎么办
2005年,联合国将不会用电脑学习、交流的人定义为“现代文盲”。而中国的“新文盲”却多是电脑寄生人。最近,央视新栏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很火,看了之后你会发现,“提笔忘字”并非耸人听闻。该节目首播时,给现场观众听写“貔貅”、“攥拳头”、“瓮中捉鳖”等词语时频频出错,只有30%的人正确写出了“癞蛤蟆”,“熨帖”二字仅有10%的正确率。
对北京、上海、广州和西安等12个城市进行的“中国人书法”系列调查显示,94.1%的人都曾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汉字已然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能在电脑上每分钟敲上百字的人,能闭着眼睛发短信的人,一拿起笔写字就成了“最傻眼的文化人”。包括罗志祥、章子怡、李炜等名人的微博都出现过错字。
过多使用电子产品,致使书写能力降低。为避免提笔忘字的尴尬,补救多数人的“失写症”,我们该怎么做呢?近日,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汉字书写能力的退步是文字工具进化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他建议大家多用笔写信。此外,应该在小学推广书法课。 (贾晨)
链接:
2005年,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新世纪文盲标准分为三类:
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
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的人;
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
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文盲般贫乏,在现代信息社会生活存在相当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