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常年“休眠”的万亿公共维修资金如何“唤醒”

2023年09月02日

近年来,各地曝光的房屋质量问题越来越多;为房屋“治病”的公共维修资金虽储备丰富,却遭遇“惜用”。有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地缴存的公共维修资金总额已超过万亿元,但使用率不足百分之一,常年处于“休眠”之中。这笔巨额资金如何“唤醒”,近年来广受关注。

据了解,截至今年5月,上海的商品住宅维修资金归集额共393亿元,累计使用29亿元,累计使用率为7.4%,存在一定程度的“惜用”。同样的情形在其他城市更为明显。比如,截至2012年10月底,广州房屋维修资金归集总额超过81亿元,但累计使用金额不到8000万元,不到总金额的1%。

另一方面,房屋和公共设施要花钱的地方却越来越多。比如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建设的电梯房,如今已经进入了维修高峰期,维修范围包括电梯、配电房、地下车库等。如果维修资金“用不动”,房屋及相关公共设施只能“带病运行”。

维修资金为何用起来难?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使用主体缺失。物权法规定,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后才能使用。也就是说,小区必须成立业主大会,才能将维修资金从政府代管账户划至业主大会账户,具体则由选举出的业主委员会经办。但相当一部分小区未能组建业主大会、选举出业主委员会。有的小区换届改选因各种因素影响,导致换届改选工作停滞不前,维修资金使用程序难以启动。

二是小区“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公共决策达到两个“三分之二”较难。上海市物业管理事务中心维修资金科科长张炳军介绍,一方面,部分小区业主人数较多,且存在出租或未入住等情况,业主表决费时、费力,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业主们无法就利益问题达成共识,往往不同意动用维修资金。

三是部分业主对维修资金使用的公开性、透明度有质疑,对公共受益的收支状况有怀疑。维修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得当,公共收益收入多少、用了多少、用在何处……这些问题在部分小区都是一笔“糊涂账”,各地也曝光过不少维修资金使用“猫腻”、甚至业委会和物业联手掏空账户的事件。

专家认为,提高维修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表面看是制度设计的问题,深层次上则是加强小区业主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的问题。业内专家建议,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对影响房屋资金使用的法规、制度进行梳理、创新,从制度上扫除障碍,并防堵漏洞确保其安全运行;另一方面,要积极指导并规范组建业主大会、选举业主委员会,着力增强业主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从根本上让房屋维修资金“用其所需”。 (叶锋)

上篇:没有了
下篇:让统计工作更接地气更亲民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3-09/16/09746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