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 眼下,正是大学应届毕业生为就业而忙碌的时节,但是,对于众多医学院的毕业生来说,“究竟是从医还是跳行将来干别的”让他们十分纠结。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培养约60万医学生,但是只有大约10万人最终能穿上“白大褂”。
在我国最顶级的医学学府中,大部分学生还是坚持着他们的“医学梦”。但也有不少医学专业的学生也明确地表示要放弃本专业。一位河南中医学院中药学毕业生正在准备考公务员。他说,关键是现在医院不好进,不仅要求高学历,找工作可能还需要找关系。
据了解,之所以这些医学院的毕业生们不愿成为医生,有几个原因:一是目前的“三甲”医院都有严格的名额限制,很难进,一些基层医院又缺乏吸引力。另外,考取执业医师资格的周期太长,等不起,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近一段时间接连爆出的医患冲突事件,让他们在心理上蒙上了阴影。
医学生不做医生、高昂的培养成本被白白浪费。而那些即使留在医疗行业的医学毕业生,对职业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也持续走低。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三学生王智说,近期接连发生的医患恶性事件虽然不会改变他的从医志向,但是会让自己日后在面对患者时产生戒备心理。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医改政策研究专家李玲指出,如果不改变风险高、待遇低、职业尊严缺失这几大问题,医生的流失情况将更加严重。
尽管如此,我国的医学专业一直在扩招,需方和供方已形成脱节。
每年60万医科毕业生,50多万人在流失。而与此同时,大量的基层医院急缺人才。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廖新波认为,改变这种现状,不能光靠鼓励,更要靠吸引力。鼓励是一种精神的,用待遇、保障等吸引人,毕业生才会下到基层去,因为在基层确确实实并不是没用武之地,而是没有用武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