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岩
我是怀着虔诚、敬仰的心情去拜谒中山陵的。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孙中山先生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灵柩于1929年6月1日迁葬南京紫金山。它坐北朝南,依山而筑,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主要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墓室在海拔165米处,与起点平面距700米,上下落差73米。瞻仰者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后人赋予“唤起民众”、“警钟长鸣”等寓意;由下仰望,但见冈峦前列,屏障后峙,葱郁满目,气势磅礴。
中山陵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整个建筑群由半圆形广场、博爱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组成。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建筑,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生、民权”横额;祭堂中央供奉着孙中山先生身穿长袍马褂的汉白玉坐像;祭堂右侧的黑色大理石护壁上刻有孙中山亲笔书写的《建国大纲》全文;坐像的后边是墓室,门楣上镌刻“浩气长存”四个大字。
伫立于此,我心中不由得翻涌着中国近代史上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他先后组织了10次革命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他没有气馁,“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终于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中取得了成功,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中山先生身上这种矢志不移、不怕挫折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不正是我们学习和崇尚的榜样么?
谒陵一路走来,最让人感慨的当属那8段引向天际的台阶了。导游介绍说,把台阶建成392阶,暗喻当时全国三亿九千贰佰万同胞。台阶在设计上更是匠心独具。从上往下看:只见平台,不见阶梯;由下往上看:只见阶梯,不见平台。墓道两旁的雪松、翠柏,宛如守灵卫士庄严地站列两边,甚为壮观。
辞别中山陵,我情不自禁吟咏起孙中山先生的几句名言:“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我的耳边似又回响起先生疾声的呼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先生在100年前喊出的“振兴中华”口号,不正是当今我们这个时代亿万华夏儿女共同的期盼么?
百年坎坷复兴路,世纪沧桑强国梦。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党领导人民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慷慨壮歌,终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复兴之路。“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是历史的深刻昭示,也是中山先生未竟的夙愿,更是人民的坚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