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鹰
我一直在自豪,自豪在未央这块风水宝地工作生活着。未央的来历,西安人基本上是清楚的,驰名中外的未央宫、大明宫遗址就在龙首原上,未央区也因此而得名。
位于未央境内的龙首原形状如龙,众水襟绕,龙头高抬。古传说是一条从南山来渭河饮水的黑龙变成。特殊的地貌和优越的环境不仅让华夏祖先在此繁衍生息,而且极大地吸引着11个王朝在此独占“龙脉”,建都筑殿。沿龙首原一线的秦阿房宫、建章宫、汉长安城、未央宫和唐大明宫等遗迹,与西周丰镐构成了“帝都龙脉风景线”——华夏第一龙脉风景线。以区区不及20公里一线,集中凝聚了11个王朝及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的历史文化精华。
被人们称作“千门万户”的建章宫,是在秦章台宫基础上重新修建的,其前殿遗址在三桥高堡子村址上。据《雍录》记载:“登上前殿可下视未央,而未央宫高居龙首山,宫殿皆出长安城上。”可以想象出建章宫巍峨雄伟的形象。这里曾发生过悲壮离别的历史故事。“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章台宫,“昭君出塞”的故事发生在汉建章宫,而那大明宫就是当年上演唐朝政治绝杀的舞台。
我常在落日的余晖里,徜徉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当我站在未央宫前殿遗址上,顿时胸襟大开,忆起马踏飞燕,汉度关山;想起飞将军李广、神武将卫青、大将军霍去病的故事;也想起汉武帝刘彻“金屋藏娇”的故事。这一个个千古绝唱的历史故事,就曾发生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在龙首原这块风水宝地,出门一转,抬脚一踏,便是皇帝走过的路;腰身一弯,随手一拣,不是一块秦砖,也是一片汉瓦,未央在厚重的历史中播撒着大气与高雅,铁骨与柔情,这片土地承载了秦汉的辉煌和梦想,见证了11个王朝的兴衰与变迁,这里怎能不让人动情。
30年前,这里还是个落后的农业区。大片贫瘠的农田里,村民们沿袭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两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农耕生活,温饱困扰在龙首原上。在零星的工厂里,工人干的都是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更是凤毛麟角。翻开改革开放的画卷,我们惊喜地发现,未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处处洋溢着时尚的印记和现代文明。2006年,新华社一则通电,让“西安行政中心北迁”的消息,传遍神州大地,从此,未央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成了海内外瞩目的地方。
张家堡城市运动公园那猎猎彩旗,昭示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2011年10月1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汉城湖正式对外开放。碧波荡漾的水面上游人泛舟,沿岸绿树成荫,泥土清香随风飘来。这十里长堤的生态水景观,对于久居钢筋水泥森林和汽车尾气包围之中的市民,确实是个“世外桃源”,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这天然的绿色氧吧。可谁又能想到10年前,这里还是个污水横溢的团结水库,臭气熏天、蚊蝇滋生,居住在周边的村民连窗户都不敢开。除了汉城湖景区外,北三环景观林带、文景路街心花园,加之清明门、直城门等绿地广场的建成,成了名符其实的“绿满未央、花映北城”。2010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盛大开园。晨曦中,但见一排排木兰扇上下翻飞,健美轻盈的舞姿中,大婶、阿姨们仿佛又年轻了10岁。夜幕降临,中老年合唱团那嘹亮的歌声,回荡在遗址公园的上空。
“百村城改计划”的实施,使区内减少了村庄,转化了农民,富裕了群众。未央站在了由城市边缘的农业区向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转变的亮点上。如今的未央,已成为西安的一张名片,传承千年古都文明,弘扬着时代文化精神。由长安大学北校区、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和交大城市学院组成的草滩大学城,成为未央的文化魅力所在。
朋友,如今你走进未央,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新北城。一条条大街宽敞干净,一片片绿地沁人心脾,一幢幢商厦多姿多彩。我们脚下的地铁二号线,似一条巨龙从张家堡始发,穿越古城南北中轴线,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地下风景。
西安行政中心的北迁,铁路北客站的运营,使未央成为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映辉的城市新形象展示区。未央的未来,就像它名字的含义一样:其一,没有尽头;其二,没有“灾祸”。未央,是一部流动的史诗,是一面鲜艳的旗帜,是一部厚重的书。
写到这里,我突然萌生了想为未央写一首歌的念头,歌词灵感应时而出:未央的魅力在哪里?在汉城湖的浪花里,在城运公园的情趣里,在北客站的动车里,在未央人的“中国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