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不少企业,不仅招工难,而且要留住员工也很难,这对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摸索出一条路径,不仅招得到人而且留得住人,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长久以来,不少企业习惯将员工视为替自己创造财富的“打工仔”。这种定位使得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思想隔阂,员工往往缺乏归属感,因此也就谈不上为企业尽忠了,直接后果就是员工频繁跳槽。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企业员工的跳槽率是欧洲国家的两到三倍。这不仅增加了企业招工压力,也提高了企业的培训成本,间接损失或许更大。
近些年,有关孝亲敬老的话题经常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伴随着“新二十四孝”出台和“常回家看看”入法以来,社会上却是各式各样的抱怨,其中,“身不由己”是最常听到的理由。于是一些明智的企业便看到了契机,大打尽“孝”牌,比较典型的事例有两则:以制作皮鞋著称的青岛亨达股份有限公司,企业上下齐奉孝道,每月定期组织员工脱产来听中华传统文化课,企业表彰优秀员工,获奖者被要求将父母请来,俯身给父母洗脚;浙江信达可恩消防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为每位员工的父母发放“孝工资”已成了一项制度,每月按时给员工父母发放200元的“孝工资”,直接将钱打到员工父母的卡上。
企业的一片“孝”心无疑值得褒奖,它以爱的纽带将员工及其父母的心与企业紧紧维系在一起,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稳定员工队伍,有利于企业发展,也能为推动爱父母、尽孝道的良好社会风尚起到积极作用。
相比较而言,一些企业口口声声抱怨员工“不忠”,是“白眼狼”,动辄就撂挑子、跳槽。反观企业,连法定的节假日也肆意侵占甚至剥夺,工资福利缩水,加班费“打白条”,带薪年休假唱“空城计”。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员工连尽孝都难,还谈什么为企业尽忠呢?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尽“孝”,无疑是对当前社会用工观的一种纠偏,在人口红利减少、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做法不仅温情而且聪明,值得更多的企业借鉴学习。 (冯燮)